我的学诗笔记(3)

作者: 尚云楼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2:07 被阅读70次
    我的学诗笔记(3)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的晚期作品。诗中虽然流露出人生短暂因而要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情绪。然而“万物兴歇皆自然”,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相对于那个年轻时代的李白,希望自己能“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现在的李白,其思想更加的丰富与成熟了。

    我的学诗笔记(3)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的是一幅残春败象,后两句“始怜”二字突兀写出另一种境象:一排清绿的竹子挺拨在窗前,让人眼睛一亮,顿感精神

    竹子在文人的笔下是正直君子的象征。正如郑板桥所写: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百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人一句“不改清阴待我归”同样写出竹子这种矢志不移的品质。

    我的学诗笔记(3)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我觉得最高明的地方应该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将诗人个人的情感扩展到众多望月人身上,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感的空间宽阔了,作品与读者的情感距离也变近了。

    我的学诗笔记(3)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写于公元765年,杜甫携家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东行。

    以“细草”、“危樯”自喻,飘泊无所依、孤苦伶仃的景况显透字面。而在第三、四句雄浑瑰丽的景象的背景下,诗人孤苦无依的景况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整首诗意境开阔,虽是个人抒怀,却没有凄凄切切,悲叹自己的不幸。这和诗人的思想境界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李白有句诗句: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和杜的境界,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学诗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j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