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盐五言六
江南的养蚕人家都会专门空出一间屋子做蚕房,还会购置一整套养蚕工具:直径一米五左右的竹匾,得有一二十张吧;两米高的蚕架至少得两个;还需要准备十来米的透明塑料膜,不是育苗的薄膜,得厚一点,结实。
蚕架是可以折叠的,就像移动的梯子,不用时合起来靠墙放着,不占地。不同的时,梯子分两块,撑开时上小下大,像个金字塔;蚕架却有三个脚,呈丁字形摆放于地面,上下一样大,正面看是个方形。梯子的横杆稀疏、结实,供人踩踏攀爬;蚕架的横杆密密麻麻,都是丁字结构,用来搁竹匾。
回到家,阿发准备了直径一臂的小竹匾,铺上旧棉衣,把领回家的蚕种从方头巾里取出来,连着包装的宣纸一起轻轻放在棉衣间。蚕种不能冻着,也不能太热,更不能压着,精贵得很,所以大家都称呼为:蚕宝宝。
第二天是周日,太阳白花花的,空气里有股油菜花的香味儿,估摸着今天不会下雨。
阿发扛着蚕架放到水泥场上,移动折叠的丁字脚,支撑起来。然后用湿抹布擦,搬个条凳爬山爬下,擦得仔仔细细。卷起袖子的胳膊挥舞着,典型的乡村蘑菇头短发湿漉漉地黏在额头上,好在小西装领的枣红色外套肥肥的,约束不了她大幅度的擦洗动作。还好有放假在家的女儿帮忙,帮她洗抹布递抹布,很快就完成了这个步骤。
接着清洗竹匾。先挨个儿从柴棚顶的架子上拿下来,背到水井台边,斜靠在粗壮的水杉树上。然后逐个平放到洗衣板上,用井水冲洗,用抹布擦洗。洗完一个竹匾,就让女儿搬到水泥场上,靠着墙沥水晾晒。
女儿嘟着嘴,很不情愿地被逼着帮忙。其实阿发早就计划好了,乘女儿在家时洗匾,有人帮忙,这活儿才能干得利索。她时不时给女儿发糖衣炮弹:“等卖了茧子,妈带你去吃肉馄饨!”“好,买条裙子,你自己挑!”
洗完蚕架和蚕匾,太阳已经很高了。阿发顾打发女儿去做饭,自己则紧锣密鼓地开始下一步:消毒。
养蚕前对养蚕工具和蚕房的消毒工作很重要,阿发从不马虎。怎么消毒?养蚕人自有养蚕人的土妙招。
调一桶消毒水,放了队长指定的消毒粉和石灰,看上去白乎乎的,有点浑浊。阿发直接伸出手臂搅拌均匀,然后开始给蚕架消毒,上上下下又擦洗了一遍。
接着,阿发把最大的竹匾放在水泥场上,然后铺一块新塑料膜,她把消毒水慢慢倒入大竹匾中,滴水不漏。大竹匾立马成了一个小池塘,令人叫奇。
只见她抓住蚕匾背面的主干竹条,提起一张蚕匾,平放进大竹匾中,弯下腰轻轻一按,消毒水没过蚕匾后,就拿着蚕匾边沿,竖着提起来,双手抓稳,上下晃动一下,沥出水。紧接着走到蚕架边,匾口朝下,一甩,平搁到蚕架的横木上。这一套动作干净利落,平稳有力,如行云流水般娴熟,带起的消毒水划出美妙的弧线。
接着是第二张、第三张……当两个蚕架上搁满蚕匾时,大竹匾里的水也所剩无几了。阿发拿出剪刀、鸡毛、背筐,也逐一消毒晾晒,最后团起新塑料膜,把剩余的消毒水用到了极致。湿漉漉的塑料膜围了蚕架子一圈,挂下来像个蒙古包似的,这晾晒方法也真是绝了。
当饭香从厨房飘溢出来的时候,阿发已累得满头大汗,她扶着腰一屁股坐到门前的竹椅里。退了色的枣红外套挂在门口的钉子上,脸色红润的养蚕人盯着水泥场上的“战果”露出迷人的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