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二审庭审已经尘埃落定,但是作为一名旁听了该案二审的记者,我内心的波澜尚未平息。
01
4月11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从上午9时开始,至下午5时,期间未休庭,相比一直未离开座位的法官、检察官、辩护人等,旁听席上的我们至少还可以去洗手间。
直至晚上7时公开宣判,庭审持续了近10小时。
抛开法律问题,我想从自身的感受谈下这个案子带给我的一些感触。
张扣扣曾看着自己的母亲离开人世,起因是与邻居争执被用木棍敲击后脑勺,那时的张扣扣13岁,正是“树立理想、不负韶华”的年纪。
这对他而言,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庭上,看着身穿黑色短袖上衣的张扣扣总是向右侧歪着脑袋,高亢地回答法官提问,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在刻意营造一种自己很强大的感觉,似乎这些于他而言并不足以使他害怕、胆怯。
其实,这种佯装的坚强背后是深深的自卑。
02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性格的塑造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这样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持续一生。
周冲的短篇《人间味》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的美貌又令她紧张,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经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
试问,从小在这样扭曲的家庭中度过十几年,性格和价值观等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一个人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会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作出影响一生的决定。
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悲剧并非是无可救药、不可扭转。
可以尝试充分接触家以外的世界,让自己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发生的不愉快,甚至可以通过重塑依恋关系来降低这样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人通过离家求学等方式从外界获取更多的能量,获得了精神上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机会;有人通过结交朋友、谈恋爱等方式重新塑造依恋关系,这些都不失为摆脱发生在原生家庭上的不愉快给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方式。
03
张扣扣案的悲剧性还在于对比之下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20多年过去了,张扣扣为什么现在才想到要去“复仇”?
尤其是在张扣扣成年后的这些年里,工作等进展不顺,他看到王家人生活得比他好很多,相较之下,产生一种心里不平衡以致于情绪过激就不难理解。
我关注到,张扣扣在杀了王家三人后还提着自制燃烧瓶和刀将王家的车进行毁损并燃烧。这样的举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张扣扣从心底散发出的一种嫉恨,这种嫉恨里应该并非全是杀母之仇。
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很难避免用较为功利的视角去评价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
如果一个人在世俗意义上“混得不如人意”,加之内心的价值感不够坚定,这样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或许就是自卑、愤世嫉俗等。
况且,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总会存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况,解决的方案唯有全面接纳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深深的恐惧,坦然面对,要有“我是不够好,但我可以去不断改进”的信念。
04
张扣扣在法官宣判“维持死刑原判”被带离法庭时,他微笑着面对旁听席,说了句“小菜一碟”,我当时内心很有感触,不禁设想了下:如果是我被判处死刑,我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或许,张扣扣内心深处的自卑无以安放,他又不想去面对,想着佯装坚强至少从面子上“掩盖”下内心的恐惧。
说实话,一路走来,我也曾有一些自卑的点,这些点我也曾分外在意,与人交谈时甚至会可以避免,也想着做出努力去克服和改变。
但后来发现,坦然接受我就是不够那么优秀,我就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也有自己的优势,有着值得自己去引以为傲的点。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谁是完美的,上天也是很公平的,不够好又如何,我愿意接纳这样的我,带着这些不足和缺点,慢慢让自己变好的过程或许更为值得留恋。
05
因为采访工作的机缘,我接触了不少人,而后发现,每个人的气场不需要通过语言等得以表现出来,你的一个动作、一颦一笑都会这种气场展现给对方,对方感知到的不是我们表意识里佯装出来的样子,而是我们自身内化到骨子里的一些特质。
比如,在非诚勿扰节目现场,有些人站在舞台上气场很强:稳重、成熟、自信;有些人却举止不定,总是做出一些小动作,没有自信、缺乏有安全感。
我觉得,一个人的气场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经过修炼,可以根据场合控制自己的不同气场。
拥有最强大气场的大多是那些大脑高速运转的人,他们精神集中,有强烈的感觉、欲望和情感(不管是好是坏),剧烈运动的大脑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压迫性地投射到对方或周围人的潜意识中,被对方或周围的人感知。
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
我希望,自己向着有趣更为接近一点,无论做人还是写字。
作者:Alisa
图片: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