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东京大学博士
美国绿色建筑认证专家
PLAT ASIA总裁
郑东贤 DH JUNG
无论是槐树林餐饮会所还是金山岭马场,都是建筑师郑东贤在追寻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巧妙关系与联系,意在通过建筑让人与自然得到最适宜的表达。
在 槐 树 林 相 遇 阿 那 亚
秦皇岛阿那亚之后
建筑成了一个社区新的思考维度
-
-
"这次与阿那亚的相遇,从一片槐树林开始,甲方的诉求是社区需要多元化的配套,我也就自然的通过槐树林餐饮会所这个项目参与到阿那亚的思考中来,这个甲方和别的甲方不同,更多是要一种新的思考,希望通过建筑实现社区的不同特质和品质的体现,参与进来之后,更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相遇与相识。"
"项目不在海边,而是在临海的槐树林里面,开始介入的时候首先要思考项目的建筑定位。海边的建筑是开阔的,大多被看得到,构筑物与空间的呈现都是动态的,人在海边走来走去,建筑不仅仅成为了海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了人与海对话的主要媒介,尽管它的规模不大,大海呈现的开阔视野,建筑很容易就变成了地标性的存在。"
槐树林餐饮会所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在槐树林临界海边的位置设计一个建筑,定位不同于海边,要更安静更私密。其次要考虑其与自然的对话方式,在海边基本上是一个观看的状态,站在远处就是海。而槐树林会所,我当时是想让人如何更自然的走进它,但又不想因为建筑破坏自然的环境,这是一个矛盾的状态。里外之间,内外对话,是否可以是桃源深处,静享人生。"
郑东贤槐树林餐饮会所过程版草图"我不希望是通过建筑的手法来进入到自然,而是想建筑自然本身的手法或是自然本身的一个原理来做建筑设计,这是当时的出发点"。
"很多大地艺术采用的都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方形、圆形、圆锥…但从自然的环境里形成建筑的形态,完全是人的思考和表现。"但当我取消那个东西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建筑是用几何学最基本的元素形成的。
这种最基础的、最简单的运用几何原理来表达一种自然的手法,从自然里提取一种最可以表达自然的元素,赋予它新的生命感和力量。虽然这种东西是人造的,但是人造的感觉要尽量减少。
在大自然里做建筑
它的人工味越少越好
-
-
“就是把原本很复杂的自然呈现,原本我们说大自然或说大地艺术给我们呈现的这一幕一幕的景象,但是我要从这里边找出它最可以表达它的一个基础原理,‘阵’是形成了一种我们表达自然的一个基础原理,也是我们设计的根由”最后的形式感的表达、有原型、有三角,也会有一些就是方形等等,这种形状来表达它。
每一次凑近,走出,建筑应该在里外之间塑就新的话语结构。
-
-
矛盾在每个项目中都是存在的
承认矛盾的存在
从而在其中创造一种新的可能
一种脱离了日常的非日常生活状态
你可以看见树影婆娑下的阳光琉璃,可以触摸某一个雨季中摇曳的雨滴与泥土的清香。内求生活静谧之感,外得无限生机,动静相宜。
郑东贤槐树林餐饮会所过程版草图触及槐树林的幽静
-
-
"原来的场地里槐树的叶与干有四到五米的高差,我们就利用了这个高差。在虚与实之间求得适合的建筑风景。"
鉴于槐树从地面往上三四米的高度都是树干,从四米左右开始就是浓密的树冠绿叶,如果建筑的高度设置在 4 米以上到 8 米这个高度的话,看得到的就是树叶的郁郁葱葱,而看不到树干。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建筑首层地面做了悬挑设置,让我们处于密林之中,也让空间有自我呼吸的天然系统。”
郑东贤槐树林餐饮会所过程版草图"首先是三个体量的设置:让建筑可以从三面去接触槐树林,通过分割体块逐渐增加更多接触面,把它分成五块的话,人和槐树的距离就更近了,但是整体的成本,节能都不是特别有利,最后我们认为三个体块最合适,就定为三个体量的布局"
"远离城市里封闭的躁动的生活状态,来到这里。我们通过格栅的运用,重塑城市与建筑的关系,让建筑成为新的城市栖居之所,朦朦胧胧之中传递一种建筑为景观的自然状态。人走进去的时候会看得到,这样一个空间是的确自在存在的,恰是一面城市“幕墙”,可安放城市的快,给人一种新的思考。"
-
-
"槐树林本身是比较封闭的
进来之后这三个空间体量又是不同的
首先是开放区,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定位
然后是囲炉裏区,半私密半开放的一个状态
最后是包间区域,完全是私密的空间设置
我们选择不同的状态,营造建筑空间不同的自然属性。"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从槐树林中间经过时,槐树林作为一个基本要素,会成为私密和开放的主要介质。彻底的、非日常的状态在设计的时候也有想到。
“我们的生活有两种状态,一种日常一种非日常,上班工作是日常的状态,旅行休憩是非日常的状态。当代人日常的状态特别快,变化也特别快,当我们进入非日常时间段时候,我们希望那个时间越多越好,我们对非日常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做度假区的会所的时候,要有明显的非日常的感觉"。
"全部室内空间的地面设计一律选用榻榻米。每一个到槐树林的顾客通过行走过程的几次折返与转折,一个过渡的环节,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心逐渐变得静下来。正是无声无息,无为自在。"榻榻米会让环境安静下来,人走过去也没有声音,有吸声的作用。室外有树叶在动,里面有很少体验到的空间体验感。
好似桃花源记,景观上曲径通幽也有柳暗花明,给与一种自然。
“多次施工现场,这是一个触及自然的过程。建筑里一种空间对话,而不是一个人孤独与狂欢,树在空间之间,人在空间之间,它们不是孤独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结伴,是一种有人相伴的感受自然之旅。槐树林呈现的一种半透的状态,近距离的东方美学。”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室内空间,吊顶上人不会看到任何装置设施,空调设置在地面上,灯隐藏在格栅里,让所有的视觉感觉也都集中在槐树上。从园林景观入口的开始一直有石子,出风口旁边有石子,建筑的外边、室内都有石子,而在石头的选择上,也在大小和颜色间细细斟酌。在嗅觉方面,厨房设在地下,做菜的味道便不会被闻到,干扰特别少。除此之外,要呈现一个温暖的状态,里面的餐具都是日本陶艺大师的作品,也会规避掉一些干扰因素,以满足客人的体验。
槐树林在日常之中也在日常之外
-
-
槐树林作为一个基本要素
让它成为私密和开放的主要介质
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布局与设计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人第一眼看到被格栅掩映的建筑,进入格栅,中间是一个檐下空间的存在,视线逐渐聚拢,打开门的那一刻,槐树林扑面而来”。有一种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味,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状态和一步步探索未知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上有曲径通幽也有柳暗花明的意境。
槐树林餐饮会所营造的是一个彻底的非日常的状态。
"我们的生活状态分为日常的状态和非日常的状态。我们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是一种日常的状态,槐树林里的非日常状态的设计可以使身心放松,也可让灵魂得以休憩。当代人日常的节奏是快的,变化也特别快的,所以希望人在进入建筑的时间里,时空感拉开得越多越好。未来人对非日常的需求也必定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希望使用者能真正远离城市生活与喧嚣,给自己一片安然与舒适。"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停留在一段时光里,停留在槐树林里,把心安放这里,完全跟我们的日常状态做一个区分,可以很舒适很放松。在郑东贤创造的静谧的空间中,我们真实地接触到自然,真的可以看到风、雨、自然的变幻。"
"虽然地球在转,但我自己的时间暂停了,自然地在感受着世界的每一刻的变化,这是一个为整日忙于城市生活而建的精神恢复空间,为此做了很多推演,找一种和自然最恰当的接触方式。"
"人和自然的接触,起初是一个面,我是我,你是你的状态,但是通过对这个建筑的分块,通过缝隙尺度的打磨,让槐树可以进入到建筑里。如果两个体量间距太大,人可以体验到槐树林的规模更大,但是事实上离得近的时候,这种尺度感并不舒适,太长的话场地的长度也有限,我还是希望建筑彼此之间可以产生对话,在空间的虚实感觉里可以感受到一种舒展的交流,你不是一个人在里面,也不是孤独的,静落之处也可以有生命感的指引。"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在“非日常”之中
-
-
"槐树林餐饮会所的餐具都是出自于当代日本陶艺大师的作品,摸到的感觉与日常的餐具完全不同。所有的陈设与装饰都经过合理的打磨与定制,包括整个空间铺设的榻榻米地面,是一种完全的非日常的触觉升级体验,走进空间内外,曲径通幽之所,不会允许任何设备出现在空间可见之处,空调全部设置在地面以下,出风口精选大小合适的石子装饰铺装。旨在的营造一种非日常的生活之外的餐饮体验,人的所有视线也都自然的集中在槐树林里,似乎要找自己,也似乎是自己最真实而安静的那一刻"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建筑师要尽量避免所有干扰元素,不仅满足空间的体验,更满足对槐树林的体验。"
光的进入
-
-
槐树林的密林内外,在光线的处理上,必须要适宜。如果光过少,会觉得有点阴暗,光太多,又会与槐树林所要呈现“静谧”的氛围相排斥。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光可以接触到玻璃,但一定不会再往里面去,或是照到人的身上。我不太喜欢空间里太阳光直射进来的状态,让阳光投射到玻璃幕墙的边角,然后再进入到建筑里面,这是设计中光的原则,为了满足这个状态,挑檐的长度就很重要,通过精密计算得出的一个合适的宽度。"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槐树林餐饮会所©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槐树林餐饮会所对于郑东贤建筑自然的思考是明显的一个转变。他的角度更偏向于人需求的状态,更多在于空间的沟通与人性化细节的设计。建筑对于他来讲需要一种自然的语言或手法来表述,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人的需求和体验出发。"一开门,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需要的是什么,考虑的是什么,通过建筑让顾客感觉到的是什么。"
山那边的阿那亚
金山岭的又一段建筑叙事
-
-
金山岭马场是封闭的,槐树林餐饮会所是开阔的。
一个在山峦围合之中,一个在海滨槐树林人与自然的临界之处。
金山岭马场会所山里的阿那亚跟海边的阿那亚相比,在海边的更鲜活一点,山里面的可能更安静一些。大的环境造就的不同,一个是比较开阔的状态,一个是比较封闭的状态,周边全是山,在围合的空间里面会形成一个体验。
从建造来说,山里的阿那亚受复杂地形的影响更大。对于建筑师来说,条件比较多,发挥的空间也大,地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空间体验机会,所以这个地形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在马场项目上也尽量是用这些地形来形成一个大视觉格局。
"去看场地时,已经觉察到了空间的故事性,马场的主入口在群山环绕之中步入,东南角有个开阔的谷口,可以看到远处长城的烽火台,设计一个新的入口,也是开启了一个金山岭新的水平线。"
金山岭马场会所建筑的布局是一种新气象。
"建筑入口部分地埋在地下,八米的高差形成一个可体验的路径,不是马上就能看到这里的风景,也不是马上可以看得到马场。人要根据设计的高差走下去,完成一个山里的体验的状态,每一处停下就有不一样的风景。这个过程中视野越来越小,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随着入口处慢慢向你敞开,一山一景,一步一景。"
"我们想做这样一个路径的状态,可让人又一个心情上的变化,那就要在屋顶的比例设计上做出差异,重新回归到到日常与非日常的关系的课题研究上来。"
日常城市里看到的屋顶和墙体1:4,1:3比例,满足我们生活空间的需求,但是从建筑到山顶,或者一些具有纪念性建筑的时候,这个比例就是3:1或者4:1。比如说寺庙的建筑或者说山里的建筑,屋顶的作用是更重要的。要形成非日常屋顶形体的比例,通过地形的高差把所有的建筑埋在地下,视觉形成一个大屋顶,满足5:1的比例关系。
同一个视野在建筑与自然界面做了几重切割,让我们的感觉更加丰富多层,一会可以看不见,一会可以看得见的,隐隐约约感受到山的状态,感受到人的存在,把自然和山的界面进行了一个切分,一幕幕场景迭代给你,回头看的是一种体验,往前看是另外一种体验和状态,不同场景,不同画面的状态可以自然地呈现。
进入到某种体验空间的时候,无论是试验,还是心态,一定要慢慢过渡的。我们不仅可以在这个行进的路径当中,还在上下、中间,通过对自然界面的切割上,就让我们感觉很丰富,一些看不见看得见,隐隐约约来感受山,感受人的存在。
金山岭马场会所马场是选在比较开阔的场地,在这个开阔的山里面要体验山的另一个路径的时候思考很多东西,然后视野就慢慢变窄,这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到这个过程中,比较开阔的场景,这个建筑就是大概2000平的建筑,我们把它分成三个体量,我们分成几个体量也是想不同一些推敲,这三个体量全是树林的状态,所以这个建筑的实况是想借助自然的状态,我们是想这个建筑,原来就在那摆的,最自然状态"。
到这个自然中,会遇见这个建筑,不是说好像谁在那造了一个房子,所以说它一定是和山有相似的基调,不是一个新的状态,让人觉得遇见这个建筑是在这好久了,然后他来了,碰见它也觉得很合理,到这在这个建筑里逛一圈,住上两天也很合理,就是最自然的那种状态。
“遇见这个建筑,不同于别的建筑,在这里没有了突兀,它早与山融为一体,好像在复原一种原来山中的生活,给于一种最自然的理想生活。"
室内的非日常
-
-
"我希望这里面的空间是另一种状态。我们看这个屋顶的时候,可能以为室内空间还是方方正正的,事实上我还是想做成一个非日常的状态,里面所有的空间都是弧形的”
主楼是一个接待中心,来到这个的人可以登记、预定或者是等待都是在这里可以做的,走到这是骑马的区域,希望它从这个建筑走到那个建筑的时候通过这个树林,因为这个建筑原来就在那。同样是通过树林,在海边走和在山里走,状态完全不一样,它可以不那么清雅。介于是个马场,它可能尺度会大一点,这里可以昂首挺胸,精神饱满。
"在这里对于游客不仅仅要有大景观的满足,小景观的体验也很重要。我们希望营造的是一个平行的状态"。
金山岭马场会所“这三个建筑里面,它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希望这里面的空间是另一种状态,看这个屋顶的时候,里面还是方方正正的,就是室内空间,比较容易想象,想做成一个非日常的状态。里面所有的空间和形式都是弧形的,一个接待中心,前面是马场,然后是远处的看得到的风景。内部空间墙体都不是直角,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全是直角的,无论是造价还是其他原因,都是直角的。吊顶的高度也是3-4米,所以建筑里面尽量想呈现的是都是包围的一个空间,然后吊顶的高度是4-6米,视野很好。在屋檐下面,平台出来的任何地方都有吧台,做了一圈看台的状态,所以也有遮阳、遮雨。”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空间,日常的生活空间全是直角的,这里却能够有不一样的体验,呈现一个可包容的建筑空间。
人性化的马厩“阳台”
-
-
设计不希望建筑放在平底上面还是希望在高处,这样的话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变成马场的一个看台。
"我自己之前看了好多马场,还专门去日本考察过,看到马的生活状态时,心里有点难受,好像马被圈养在监狱里,感觉很不好”,所以就为马设计一个“阳台”,马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主人公,马不能变成一个工具,道具,它是有生命的,它的生活环境也应该是舒适的。马每天有一个小时必须要出来晒太阳,运动过后再回去,每个马厩前面设计一个“阳台”,就不需要每天专人照看,这样它就可以自己去外面晒太阳,下雨了自己走进来,达到一种可实现的最理想化状态。
金山岭马场会所虽然人的体验很重要,但是在马场里马才是主角,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生命体,它的生活环境也应当是很好的。可能动物园也会考虑这个方面,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人的视角去思考。
如果说马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如何共处。阳台是预留的一个新的思考空间,为人与自然呈现出新的不同的触及方式,一种不一样的空间体验的状态。
“我希望来到这里的马都很幸福”
“这个项目呈现的是一个状态并非一个结果,其实过程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我们走入这里, 可能不是为了学会骑马,也不是为了让我吃饱饭,而是说我在这里吃过,我在这里骑过马,我有了这样的一份体验。”
其实每一个阶段都是有一个不同的思考在建筑里,建筑所追寻的是一个状态而并非仅仅是一个结果。如果说 ABCDE 这是他所呈现过的状态,而原有的条件都是要考量的因素,他最后可能达到的状态是Z,也可能不是Z,是1的一个状态,是另外一个新的东西。他向外界展现的是一种思考状态,在做建筑的状态和自然呈现的状态,包括人舒适的状态。
基于自然的原理,基于阵法的思考,基于东方文化的语言。郑东贤一直坚信建筑可以为人与自然找寻一种更好的表达状态,而不仅仅是放一个东西在自然里。自然地追寻人与建筑与自然最平衡的状态,褪去人造,回归自然最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