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悲观主义的解药,这一集的主题是悲观哲学家叔本华。叔本华从康德得到启发,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就是意志,这样就摆脱了德国唯心论的窠臼。如果意志作为万物本体的话,会有怎么样的发展呢?结果就是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这一集要谈以下三点:
第一点,意志到底是什么?
第二点,如何了解人生的幸福?
第三点,悲观哲学的发展。
本期重点1:意志到底是什么?
叔本华的代表作,书名就不太容易理解,一般翻译成《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个书名需要简单说明一下。他这本书的主题所谈的就是世界,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世界就是我的观念”。他的书名是强调世界有两面,一面是作为意志的世界,一面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换句话说,作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身,它的本体就是意志;而作为表象,是人类所了解到的世界的观念,所以叔本华才会说“世界就是我的观念。”
事实上,“观念”这个词需要解释,有时候翻译成“表象”。譬如我现在看到一辆车,在看到的当下,我看到这辆车的现象,这辆车被我直觉到了,我对它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一旦离开现场,回到家之后,我在思想里面把它回忆出来的时候,这辆车就重新成为现象,这叫做表象。这种表象与现场的呈现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已经在我脑海里面成为我的观念,重新展示出来。所以,我们所了解的世界都是要透过观念的,整个世界就是我的观念,也就是我的表象。了解这个概念之后,就大概可以知道叔本华在这本书里想告诉我们什么。
如何肯定物自体就是意志呢?叔本华认为,在寻找物自体的时候要由人的自我着手,我由内在意识察觉了,我身体的行动跟随着意志。事实上,身体与意志并没有分别,身体是被客观化的意志。譬如,你看的到一个人的身体,那是他内在的意志表现在外的客观化的东西,也就是身体是成为观念(表象)的意志,而一切现象都是唯一的、形而上的意志的表现。
意志与理智不一样,意志不具有任何知识,它是盲目而不停止的冲动,无止境的追求。所以,我们要把意志理解为它是一种欲望,也就是明确地表达出“我要”这两个字。
本期重点2:如何了解人生的幸福?
叔本华很明确地说:“意志也可以称为求生存的意志,那就是人的本质。”从这个立场出发,难免陷入悲观主义,因为意志总是在追求,而从未停止。
意志有欲望,代表它有需要和缺乏,那不是痛苦吗?那么什么是快乐呢?快乐永远只能是欲望的暂时中止,而幸福只是痛苦的暂时解除,这就是非常消极的看法。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从正面说“我要得到什么样的快乐”,你只能从负面来看,说“我让什么样的痛苦停下来,让它暂时消除了”。
叔本华很清楚地说:“人们有一种天生的错误想法,以为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叔本华说:“事实上,人的生命意志,只是人的这个物种本能地求生存的一个个案而已。人类这种物种,它的本能是要求生存,所以只要物种的意志得到满足,个人的生命就成为它的手段。”
在这里,叔本华特别解释了爱情和婚姻的各种幻想,就是很多人热烈地追求爱情、歌颂婚姻,而事实上这只是人类这种物种求生存的意志的表现,一旦达成它的目的,后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像围城一样,很容易悲观,人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我们就引述几句叔本华的话,看他如何展现他的悲观哲学。他说:“所有的幸福与欢乐都是消极的,都是对痛苦的解除,对欲望的取消。”他又说:“对自身不幸最有效的慰藉就是去发现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这话近似我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再看叔本华怎么谈到历史。他说:“历史不外乎是战祸与动乱,和平的岁月永远只是偶然的停顿、短暂的插曲。就算有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其中万物都保持和谐,人也不愁吃穿,都可以自由地相爱;让你进入这样的乌托邦,一定有很多人很快就无聊得要死,或者急于自杀,不然就挑起争端、互相残害,结果会造成比自然界原先给人的苦难更多的灾难。”
叔本华认为,人如果要对自己生存的状况满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麻木不仁。因为人生是在钟摆的两端摆荡,一边是有欲望而痛苦,另一边是满足欲望之后的无聊,所以不是痛苦就是无聊,生命的本质当然是痛苦的。
更麻烦的是,如果意志是本体的话,万物都会为了自己的存在而牺牲其他的一切,那这个世界就成为冲突的场所。意志表现为自我折磨与互相折磨的本性,所以他对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所说的“人为人就是豺狼”(Homo homini lupus est)深以为然。
西方哲学家对于基督宗教都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叔本华怎么描写这个宗教所宣称的“原罪”呢?他说:“正因为它是恶劣的,所以它才是自然的;也正因为它是自然的,所以它是恶劣的。”换句话说,所有天生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意志的表现,都是在“我要”的一种处境,而这种“我要”都会牺牲其他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本期重点3:悲观哲学的发展
在叔本华看来,如果你只根据前面介绍的资料,那最后的出路是什么?他提过:“最高的道德就是自杀。”为什么?因为谈道德就是要跟别人好好相处,但人的本质就是意志,“我要”就是一种对别人互相竞争的欲望,那么你要对别人好,最后就自杀算了。
但叔本华本人并没有自杀,从这里面他发展出后续的思想。他认为,如果肯定宇宙万物的本体就是意志的话,那么我们只要看透一点就成功了。看透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也属于这个完整的、唯一的本体。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对于其他人或者生物都有一种同情,因为我们都属于同一个本体,从这个同情可以再推出各种爱的行为。所以让人惊讶的是,叔本华虽然很明显地对万物感到悲观,但他也强调,一切真实而纯粹的爱都是同情。
他进一步分析说,人的行为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是出于利己,只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作为与道德无关;第二种行为是出于邪恶,就是希望别人遇到灾难,这当然也是谈不上道德的;还有第三种行为就是同情,希望别人也得到福利。这种同情是来自于我跟别人都属于同一个意志,我们都是同一个生命,所以能产生同情。
同情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圣经·旧约》告诉我们的“不可伤害别人”,这符合法律所要求的义务,也就是公正。而另一方面是《圣经·新约》启发我们的“要尽力帮助别人”,这是一种道德义务,简单来说叫作仁爱。叔本华毕竟有他的眼光,他指出两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一个是公正,一个是仁爱。这样一来,也把他讨论道德的伦理学与他以意志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联系起来,作为他意志主义的一种出路。
叔本华也曾经认真地思考,要如何化解人类这种悲观的情况,他提出两个做法:一是培养审美的直观,另一个就是要学习宗教里面的禁欲,禁止自己的欲望。这是我们下一集会进一步介绍的主题。
本期小结
第一点,叔本华的代表作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所强调的是: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有两面,一面是作为意志,一面是作为表象。从这里面展现出让我们了解的一些线索。
第二点,人生的幸福在叔本华口中根本是消极的,能少受点苦就是万幸。
第三点,如果以意志作为本体,那永远都是要表现欲望,表现“我要”,结果会造成悲观的情况。这种悲观哲学还是有它的出路,否则叔本华也算不上是一位有系统的哲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