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妹逍遥紫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不久前,她给我寄来两张照片,都是在呼兰河边照的。碧水,石桥,蓝天,衬托着我师妹美丽的容颜,于是想起学生时代最爱读的一部小说《呼兰河传》,想起它的作者——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四才女之一。她后期创作的《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但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给了世人,也使北国的呼兰小城名动天下。其中有一段关于“放河灯”的描写,最是令人难忘。每每读及此处,心酸酸的,总觉得那不是在写河灯,而是在写作者自己——那随流漂去无所寄身的河灯的命运,不正是萧红未来命运的真实写照吗?
1930年,萧红为抗婚离家出走。1932年秋,她与萧军同居,过着清寒但相依为命的生活,并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她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她与萧军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并开始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创作。同年11月,“两萧”回到上海。1935年《生死场》正式出版,鲁迅为之作序并大加称赞。此后又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及短篇小说《牛车上》等。
抗战爆发后,萧红的命运就更加像一盏漂泊无依的河灯了,流浪的生活从此没有停止过。1937年10月,“两萧”随上海文化人士的撤退队伍,离开上海。在武汉,萧红和胡风、萧军、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创办了刊物《七月》。 1938年1月,应李公朴的邀请,萧红与聂绀弩、萧军、艾青等人一起来到临汾,任教于山西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2月,日军即将进攻临汾,萧红便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了西安。在西安,她同一起生活了6年的萧军正式分手。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回武汉同居。八九月间,他们来到重庆,因为在码头跌了一跤,萧红流产。在极恶劣的环境下,萧红仍拖着病体写作。写完《回忆鲁迅先生》后,浓浓的思乡之情促使她开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创作。
1940年春,萧红和端木蕻良来到香港,应复旦大学教务处孙寒冰约请,编辑《大时代》丛书。萧红勤奋地写作,完成了《呼兰河传》,同时又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并应女作家杨刚之约,创作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过度的身心疲劳,早已使萧红病魔缠身。1941年圣诞节的前两天,萧红病情恶化,被送入香港羊和医院。被主治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后,萧红不能发声,痛苦万状。 1月18日,萧红被转送至玛丽医院,由于日寇占领香港,医疗用具奇缺,萧红难以得到正常治疗。1942年1月23日萧红逝世,年仅31岁。1月25日,葬于香港浅水湾。2009年我在香港旅行,想顺路拜望一下萧红墓,才知道,早在1957年就迁葬到广州银河烈士公墓了。唉,人死了也会流浪的吗?
萧红一别乡关12年,就再没有回去过。是不想回吗?当然不是!事实上萧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故乡的思念。那里有养育了她的老宅,见证了她童年生活的山川草木,她儿时的伙伴,还有唯一疼爱她的祖父的坟茔……那是她剪不断的根啊。可是饱受继母虐待、因抗婚而离家出走的萧红又以怎样的理由去面对这一切呢。“9.18”后,日寇的铁蹄更敲碎了她的还乡梦。于是浓浓的乡愁便成为她心中永远化解不开的结。我们看到她的很多小说和散文都是以呼兰河两岸的风光、生活为背景,写的是故乡人,讲的是故乡事,应该就是这种思乡情结的具体体现吧!她在临终时说过的一句话尤其让人动容:我要和蓝天碧水同处。——她是把自己当作一盏“河灯”交付给蓝天碧水了,她相信世上所有的河都是相通的,希望自己的灵魂有朝一日能够漂归她魂牵梦绕的呼兰河!
一代才女,流浪一生,客死他乡,魂无所依,时耶?命耶?可悲可悯,一叹再叹!作诗二首祭之。
(一)呼兰河
绕甸穿林复抱村,清流曾浴女儿身。
落红入水逐春去,河畔空吟凭吊人。
谁怜流浪人——萧红逝世75周年祭(二)放河灯
点点随波何寄身,心牵明灭系浮沉。
今宵我念灯流浪,明日谁怜流浪人。
谁怜流浪人——萧红逝世75周年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