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娃后的女性,总有那么几年人生轨迹很相似,人生困惑很相通:
天天围着孩子、家庭转,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却依然不敢懈怠;
日夜焦虑,怕养不好孩子,怕顾不好家庭,怕做不好工作;
爱唠叨、爱抱怨、爱生气,不知道曾经的自己去了哪里......
孩子养到现在回头看,以前发愁的很多问题,一些是自然而然解决掉了,一些是“根本不存在”。
没上幼儿园前,担心孩子离开妈妈哭不停、吃饭吃不好、睡觉睡不好、上厕所自己不会,其实只需让孩子亲身经历几个月,才发现孩子离开妈妈也能玩得很好,吃饭、睡觉、上厕所也都能熟练掌握。
焦虑无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
综艺节目《奇葩说》曾有这样一个辩题——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辩手黄执中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内心是不想去的,之所以说“放下一切”,就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委屈感、无奈感,甚至是牺牲感,而这样的感觉对于亲密关系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因为这种自我牺牲的感觉,会让一个人认为自己很不错,进而有种“你要听我的”的控制感。
其实,这样的说法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
当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有了牺牲的感觉时,也会认为自己是好父母,进而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不平等的感觉:我牺牲,你亏欠我;我付出,我更好,你要听我的......
成为妈妈,孩子成为权衡很多事情的一个标准。
人生的选择面变成工作VS孩子,自己VS孩子,老公VS孩子......
不得不承认,我们心中的天平,因为母亲的天性,会更侧重孩子。但是如果选择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让妈妈有了“牺牲感”,那最好不要去做。
妈妈“牺牲”自己的睡觉时间早起做饭,你居然不吃?
妈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陪你写作业,你居然磨蹭?
妈妈“牺牲”自己的事业陪你长大,你居然顶嘴/不听话?
等孩子长大,他会识别出“牺牲”的含义。
过度牺牲无益,请妈妈们自我松绑,不用事事尽心尽力。
营养均衡的三餐、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接受教育、把他养成独立的个体、尽力爱他,足矣。
看轻孩子的妈妈,并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尊重、接纳、鼓励和认同孩子,平等待他。
“轻”是云淡风轻,是“轻松自在”,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不慌不忙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