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巢湖文海品位生活与书想法
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作者: 绿水流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01:19 被阅读242次

高保民(高厚第25世孙)

      《前隐士高君墓志铭》一碑刊成于元至正七(1347)年八月二十七日。该碑文不仅是高氏一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珍贵文物史料。它客观记述了元至正七年以上两百年以内,高氏一族高厚从陕西米脂迁徙至山西盂县以后在仙人的传承状况,为我们今天了解先祖生存轨迹提供了最直接物证。这一通碑刻在研究高氏一族迁徒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古今的作用,该石碑碑身现在依然保存在盂县仙人乡庄只村高氏宗亲家中,为完整的文字部分:高150厘米、宽110厘米、厚约16厘米,碑身阳面为正文阴面为家谱共刻录了高厚以下七世先祖共八代200余口人的姓名。可惜碑额底座于上世纪70年代已遭损毁。

        人间风雨飘摇际,石不能言传更替。从远古至今,上下数千年,一纸家谱脉落清晰能延续修到今天而绵延不断,这在全国各大姓氏族谱中也是很罕见的,它形成的光芒,是高厚一门所有族人的荣耀。

        正是由于这通碑文引人注目,所以多位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及同门族人也极为关注,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面世,这是让人十分高兴的一件好事,仔细拜读了一部分文章,笔者觉得部分作者可能因各自资料来源渠道不同,而至屈解碑文中一些关健要义,这很正常。本文依所接触到的资料和理解试图对一些作者之间有争议的部分为读者了解碑文提供帮助,仅为一家之言,只供各位老师、方家、同门族人参考,不妥之处,敬请雅正。

        《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铭文文首:“按:高氏出自齊國。以公族為齊相,因学為氏,其後藩昌,分處他國,世為顯姓,代不乏人。”对元“奉议大夫河东陕西等处都转画盐使司副使程明德"所撰的这一段文字,目前不见争议,始祖隐士高厚五世孙高德山,如果不把家中先人所传族谱提供给程明德进行验证,学富五车的一方父母官一定不会如此表述。

        铭文“君諱厚,祖居盂州東鄉之仙仁村。為人宽仁弘毅,力於稼穑,起家勤苦,屡致豐盛。”这一段,读者应该注意的是“君諱厚,祖居盂州東鄉之仙仁村”这一句。说明:一,高厚为仙人始祖。二,高厚的上代祖先已有人移居仙人村周围即杨林窑、雕(刁)王崖等地。这一点从目前发现的资料可以得到印证。

        高厚的祖父为高昌裔是宋名将高永能之后裔高世亮之子,高世亮为忠州刺使。诸孙皆侍禁殿直,高昌裔还有一弟为高永裔。

        高昌裔选择来盂县定居与高永裔有关,,高永能(1013年—1082年),字君举,北宋西北将领,绥州(治今陕西绥德)人,后迁居青涧(今陕西清涧)。与高永能同宗的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可是到了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并且在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高永能与高太后同为高泰(后燕吏部尚书)之后!这样一来其后裔就会接二连三的失势,致高昌裔、高庆裔及一干部属流落到了米脂一带定居并有族人展转到蓟州等其它地方。高庆裔升为辽之东京户部司的翻译吏。高永昌兵败之后,归顺了金朝。

      宋朝有个张孝纯,与盂县上文村张氏同宗!张孝纯(?-1144),字永锡,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进士。徽宗大观元年(1107)通判滨州。政和四年(1114)为河北路转运判官,移永兴军路。宣和五年(1123)以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检校少保、武当军节度使。这个张孝纯的第三子叫张浃,靖康元年(1126年)为太原府文字机宜(机要秘书),后被俘随父在云中(今山西大同)被关押四年,1131年前后作太原都军,都监也。其姊夫刘思与侍郎高庆裔为十友之数。这个张孝纯的第二子叫张颖,在1131年前后官至盂州判。

      高昌裔一门通过高庆裔与张浃、刘思、张颖的好朋友关系经选择才来到盂县东乡仙人里(乡)管辖的刁王崖、杨林窑定居。

      高庆裔归顺金朝失事后被处。高庆裔之子高巨才隐居莱州府莱阳县徽村!徽村有高庆裔墓。号称:高家太师茔。至今遗址尚存。在1137年高庆裔被处一冤案进行平反昭雪。大定六年(1166年),世宗对高庆裔的冤案进行高规格平反。

        已在盂县仙人里刁王崖、杨林(尧)窑等地安家日久的高永裔之兄高昌裔与子高原及其余族人则在当地早占稳了脚根。

        高原之子高厚迁到了仙(仁)人,由于高厚“勤苦持家,屡致丰盛。娶妻生子高泰,渐致殷富,积粟至万硕,善抚贫恤匮,四方旅食來依者眾",这“四方旅食來依者众”一句自然包括由陕西米脂一带遗留的高永能属下部众来投,与高门有姻亲关系的王、李等姓也先后来到了仙仁里山北村、沙凹等附近村庄落脚。这些信息从王、李氏当时保留下来的迁徒碑记可见。

      “泰四子:長曰溱、次曰清、津、浩。皆有才能,豪俠行義。旦則幹农,暮則講習经史,知所志通,不求闻達。迨至金末,世衰,多贈官以溱,迺西州豪桀之家。累舉孝廉。擢溱同知太原府事,清同知保德州事,津樂平縣尹,浩获鹿縣尹。每逢國乱,清津浩俱來應命。惟溱領職属施令。元兵南下,歿於陳所。"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金朝末年,统制力哀弱,朝庭为挽救危局,遂想到了曾累举孝廉的西州豪杰之家,便提升“四方旅食來依者众"的溱为太原府事,清为保德州事,津为乐平县尹,浩为获鹿县尹分治各地。每逢国乱,清津浩全来领取任务,由溱发布命令带领“高家军”征战,元兵南下大军压境,以至殁于战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铭文中对高厚之孙高溱一股之记述:“……元兵南下,殁于陈所,溱清皆无嗣。”这段话的最后五个字不能忽视。而该碑背后的族谱载:溱配郭氏,生一女嫁井陉蔡庄王林。有子高乙与高熙,高清之子则标明是继弟高浩长子高贵为嗣。这就说明,事实上高溱是有嗣的。而在高氏的(西南舁股修续宗谱序)中又有:“溱曾娶妻郭氏,生一子曰宣,当初因频遭国乱,溱领职从兵,战胜而殁于阵,主上嘉其忠节,赐军地三顷六十亩,随带大粮九石六斗,又有四十里长山之地等。然其子宣,因伤其考,亡于阵。且自身单丁孤弱,又畏差役累己,故弃军地,舍荫生官职,而不顾。约于宋理宗(赵昀)在位,宝庆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二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二十年)岁次乙酉(1225),挟宗谱携妻带子,避居于盂州东延寿乡西南舁是焉,世不復任。”这样,高溱就一下子有了三个儿子,其高乙、高熙被明确刻于石碑背后的族谱中,高宣却连祖宗族谱也没有登上。而在以高溱为始祖的西南舁股族谱上却又仅有高宣一子,并无高乙、高熙也是高溱之子的记载,表面上看,处于互不承认壮态。高溱娶妻郭氏各方都记载明确,这样郭氏所生的就应该三子一女全部都在才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样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战乱年间,人们的顾虑其实是很多的。金末,国家出现危难之际,政府提拨高溱及其弟兄们不同官职,把“四方旅食來依者众"那些跟随高家的人组成军队派上战场为国效力,也许高溱在被提拨的时侯,他的几个儿子还没有出生,也就没有报备公家,在带领“高家军”一次一次的征伐中,高溱自然不会声明他已有了儿子了,作为长门他怎么会不考虑保护延续自己香火(孩子)呢?到元兵南下,最后一战战殁,接下来就是金朝覆灭,元朝统一天下,作为与元朝交过战的前朝将领之门就更不敢吐露高溱有嗣的秘密了,因为一旦透露将可能随时面临被斩草除根的危险。这个秘密就这样一直保存着到了元至正七年还未公开,作为盂州判官己退归林下力田孝友的高德山在向当地父母官程明德提出写墓志铭的请求后,当地的父母官当然乐见治下前朝豪杰之家退隐林下安心农耕之举,这为稳定政局极为有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慨然允诺为前隐士高君写了墓志铭。为什么称高厚为隐士呢?因为高厚的长孙高溱等人牺牲在战场上后,作为家中最高族长,高厚已看厌了征伐杀虏之事,并主张子孙力田不求致仕,实实的堪为仪表,所以才尊称高君为隐士,隐士这个称呼称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荣誉,比如孔子、庄子、陶渊明、未出山时的诸葛孔明等等都被称呼过。

        当程阴德把高厚一族提供上来的家史资料研究了个透后,这篇铭文也就水到渠成写就了,他自然不可能知道溱其实有嗣这个刻意被保守的秘密。他更不会想到碑阴族谱中居然刻着高乙、高熙二人为高溱之子(如果知道了这事恐怕不堪设想,看来高德山已把程明德了解了个透,父母官日理万机,能抽出时间写篇碑文就是极高礼遇了,至于碑文落成后,立碑时他是无须躬身亲临的,阴阳教官把握的极准)。那么高宣也是高溱之子为什么没被列入其内?也许高德山当时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考虑、保护吧。刻与不刻,两难。刻,泄密。不刻,对溱之后没交待。两难之中,刻占了上风,必须对溱祖的后裔有个交待,碑阳不记碑阴暗示。这在当时是承担了极大风险的。元至今高家祖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有专门的人家以世代看守坟墓为生,这是当地众所周知的事,为什么要看守坟墓,当然是不想让人轻易接近,怕发现不该发现的秘密而带来麻烦,好在当时没谁想到去研究坟地里高氏族谱里的信息。当然,元朝灭亡后这个秘密就没保护的必要了,但高氏一族乃当地望族,祖坟焉有不保护之理,所以看坟这个传统一直沿续了数百年不变。

        在铭文:“高氏之先,太公之後。代不乏人,恒為族右”中争议较大的一句是“恒为族右”这四个字,有文本刊为“恒为族佑”这是错误的,原碑刻明确是“右”不是“佑”笔者核实过,如按“佑”的意思理解,明显说不通。还有作者认为“恒为族右”一句是“恒为右族"的倒置,这种解读,笔者更不敢苟同。笔者支持同族研究高厚一门族谱的权威高建途的结论,就是“高恒是高厚家族族谱中的尊长者”。程明德在当时撰写铭文正是基于高德山所持族谱为高厚以上溯致22代高恒为止这一点才写出“恒为族右”四字的。

        历史上,北魏曾出现过两个高恒。其中一个高恒是公元577年正月初一登基的小皇帝,时年8岁尚有22岁太上皇高纬把持朝政。

        第二个高恒是《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高湖传有载:“湖弟恒,字叔宗,慕容垂钜鹿太守。太祖时,率郡降,赐爵泾县侯,加龙骧将军,仍守钜鹿。卒赠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惠。子道,字始愔,袭爵。拜都牧令,迁镇南将军、相州刺史。未及之职,卒。仍以为赠,谥曰庄。子干,字干奴。好学,宽厚有雅度。袭爵泾县侯,后例降为伯。历南青州征虏府司马、威远将军、鄯善镇远府长史。仍转汾州后军府长史、白水太守。所在以廉平著称。太昌初,卒。赠使持节、都督秦 雍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孝穆。子侃,字伯欣,袭。除南秦州长史。卒,赠辅国将军、凉州刺史,谥曰宣。子绍,字广祖,袭爵。兴和初,征虏将军、沧州刺史。侃弟腾,字伏兴。卒于安东将军、光州刺史、襄城县开国公。子陟,字祖迁。司空中郎、太尉主簿。陟弟憬,通直郎。憬弟翙,袭父爵。腾弟隆之,武定末,太保、尚书令、平原郡开国公。”上述高恒后裔相关人物,笔者从本族大宗族谱记载中已查阅对应全部找到,系三十七世到四十一世的族人。所以把“恒为族右”解释为“高恒是家族中的尊长者”一说是正确的。

附图

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顺便提一下,关于高厚先祖是不是高永能。因不在本文解读范围,只简单说几句:这一争论焦点,同宗族谱已记录的十分明白,置疑可以,否定不妥。有作者说“米脂县出现于金朝末年。北宋时期,只有米脂寨,并无米脂县。"且认为高永能没有在米脂活动的证据支撑。请注意高永能战死沙场后,高门一族势力已不复从前,其孙辈后裔高昌裔、高永裔虽曾有禁殿侍卫职但流落米脂等地极为正常,并非绝对不能,在古代人口迁徒由于战乱原因是十分正常的,不该否定。至于米脂县也罢或者米脂寨也行,均不应作为否定高永能后人从米脂最后迁到盂县仙人的理由。

    可喜的是,由于同族中高厚后裔河北井径小作村高天栓一行九人到米脂查到了祖籍地璞珠河(饮马河)老鸹嘴(现称鸦嘴)之地并已确认这是十分可喜的一件事,曾几多时笔者与同族中人为现在出版的地图上查不到先祖之地而苦恼过。现在释怀了,谢谢小作村一脉的辛苦付出!

        在铭文中有一句话还应引起注意,就是“盂之仙仁,遠裔曰厚”有的版本印成了“盂之先人,遠裔曰厚”,“仙仁”和“先人”的区别十分明显,铭文中对“盂之仙仁,遠裔曰厚。”定义是很准确的。

      读者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为朝廷地方大员的程明德为什么乐于曾为西州豪杰的前朝隐士家族亲撰墓志铭呢?除了铭文中提到的那些原因,关健一点还是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利益以笼络名门望族的人心为目得使然,再者高德山的哥哥高广为栗阳候补县尹,高德山本人又曾是盂州阴阳教官虽已隐逸田园,但这面子还是给了的好。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高德山既立碑为什么不把高厚以上的先祖也列入其内呢?因为这通碑就是为仙人的始祖立的,故一定是从高厚开始,而“上自高曾,下及玄仍”也算已是一种很高的规制了吧,一般家庭我看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况且一块碑允许做多大能记录几代人在古代都是有极严格的标准限制的,不能想造多大就造多大。

      以上拙文,敬请各位同好斧正。

附:前隱士高君墓誌銘

奉議大夫河東陝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副使程明德譔

承事郎冀寧路盂州判官郝蔚篆

國子監伴讀掌儀李徽書

按高氏出自齊國。以公族為齊相,因学為氏,其後藩昌,分處他國,世為顯姓,代不乏人。君諱厚,祖居盂州東鄉之仙仁村。為人宽仁弘毅,力於稼穑,起家勤苦,屡致豐盛。以天年终,葬於越霄山萬松林之左。地形幽澻,峯峦疊秀,中則垣平,川原如掌,林木森嚴,映帶左右,誠塋域之佳兆也。娶王氏、賢明。生子泰,教以義方,不坠先業。妻胡氏。又能執妇道。漸致殷富,積粟至萬碩。賙貧賉匱,昌大其門闾,四方旅食來依者眾。泰四子:長曰溱、次曰清、津、浩。皆有才能,豪俠行義。旦則幹农,暮則講習经史,知所志通,不求闻達。迨至金末,世衰,多贈官以溱,迺西州豪桀之家。累舉孝廉。擢溱同知太原府事,清同知保德州事,津樂平縣尹,浩获鹿縣尹。每逢國乱,清津浩俱來應命。惟溱領職属施令。元兵南下,歿於陳所。溱清皆無嗣,惟津妻晋氏,一子:林。浩,武氏、冉氏。四子:長曰貴、次曰珎、寶、玉。浩命長子貴出継於清。其後,清、津、浩子林、貴,分為東西宅。津為民號東宅,浩為軍號西宅。林三子:英、良。貴二子:廣、德山。珎一子:仲。寶二子:成、元。玉三子:庭、演、聚。皆以农為業。惟貴次子德山,明敏好讀書,又精於卒壬之所得,為盂州陰陽教官,自後恬於隐逸,遂不復仕。寶延儒生以教子弟,勉励宗親以敦和睦。每念高氏一門,分□二百馀口,恐世次踈遠,迷失譜諜。欲龍碑石,俱載宗派庻乎幾後裔,知所從來,不忘先業,有所興起,僉議允許眾逯其志。至正丁亥二月寒食,予自盂守除充運副,闭門待次,而郡吏候唯周,因婿於高氏一門,一日与德山孫敬先,携宗族圖本來告予曰:切惟人之大莫重於三纲宗之,之盛不過於滅族。偭惟高門有葭等之荣,漾恩報本之意,慎终追远之厚,上自高曾,下及玄仍,欲立石以傳不朽。敬請明公以文之,是所望也。予前知州掌固,重高氏数世同居,子弟力田,亦當极劝,激励薄俗,以為儀表,茲者懇請,益怪不愧,無鄙直書其事。其譜諜

世次,已載碑陰。銘曰:

高氏之先,太公之後。

代不乏人,恒為族右。

分適他國,源流悠久。

盂之仙仁,遠裔曰厚。

隐逸不仕,退歸畆畆。

積德百年,箕求能守。

迨自德山,力田孝友。

常怀報本,譜諜劝誘。

我文斯石,以傳不朽。

峕大元至正七年歲次丁亥已酉月庚寅日

定襄縣石匝提控智福荣

       

相关文章

  • 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高保民(高厚第25世孙) 《前隐士高君墓志铭》一碑刊成于元至正七(1347)年八月二十七日。该碑文不仅是高氏...

  • 相约春天看盂县

    相约春天看盂县 高保民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那里都有春天,却都不是盂县的春天。盂县有自己的春天,尤其今...

  • 相约春天看盂县

    相约春天看盂县 高保民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那里都有春天,却都不是盂县的春天。盂县有自己的春天,尤其今...

  • 问答

    仙人仙人,多诗得长生否?(后视君) 俗士俗士,有钱方生喜乐!(清凉君)

  • 盂县看雪 高保民

    记忆里,盂县已经很多年没下一场像样的雪了。每年冬天,尽管都要下那么一两场,但薄薄的覆在地上,根本不成型,大多时候风...

  • 13、长生之祸

    提起这个,高百尺面色有些悲凉。“我祖上有位将军,叫高潜,就是三百年前仙人之约的猛虎将军。仙人之约不过二十年,仙居城...

  • 观王先生画有感

    天外青山云海处, 苍松小榭有仙人。 一舟载尽红尘事, 两桨识得隐士心。 北风 2016.6

  • 保晋风云中的盂县及盂县人

    保晋风云中的盂县及盂县人 文/高保民 2018年3月28日和7月18日,阳泉市档案局为了按期高质量完成国家档案局重...

  • 美丽盂县

  • 山间隐士念君归

    莹莹灯火烛, 素影伏案边, 思君夜归来, 对饮三两杯, 相拥入长眠, 岁岁长相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盂县仙人《前隐士高君墓志铭》释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my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