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第三章“儿童文学读者论”之后,今天读完第四章“儿童文学作家论”,从儿童文学作家的角度,阐述成人和儿童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分三个小节:
第一节 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一、儿童文学“自我表现”的特异性
1.儿童文学的“自我表现”何以可能?
一个成人作家,创作给儿童的文学,“自我表现”也是可能的吗?在这里作者举了两个例子: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给儿童的艺术绝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从克罗齐的说法看来,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选择适合儿童的书籍给儿童看就可以了,给儿童看那些专为他们创作的作品,不但没有意义,反而却有害处。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佐藤晓在《幻想小说的世界》提出观点,认为作家是第一位的,儿童读者是第二位的。佐藤晓说:“作家在创作中,是尽可能忠实地传达自己的感慨,因而,自己觉得有趣味是第一位的。本来,与他人相比,人最了解的是他自己,人不可能了解他人超过了解自己。文学是描写人的,所以,也就是说,文学是描写最了解的自己的,把自己揉碎了,化作尺子和砝码。”
沿着佐藤晓的思路想下去,就会面对成人中的“儿童”,即成人作家所保留的儿童心性这一问题。能够以儿童文学进行自我表现的作家,必定是保持儿童心性的人。
2.统一的二元价值系统
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如何像马克思所说的,既不“变成儿童”,又能“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呢?
儿童文学之所以在诞生之初便能与成人文学分庭抗礼,而且至今不见有被成人文学“招安”的迹象,根本原因在于儿童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
所谓的儿童具有二元价值系统,是指:儿童自身的价值观和成人作家的价值观。
儿童自身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成人作家的价值观则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两种价值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在本质上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因为如果两者发生对立,儿童就会本能地拒绝阅读和接受,这样,儿童文学通过作品进行成人(作家)与儿童间的交流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儿童问学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成人作家的价值观应该大于儿童的价值观。这里,作者用一幅图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作者说道:“由于人的生命是动态的,因此,表现生命的儿童文学也是一个动态的向外扩充的生命体。儿童的价值观,成人作家的价值观,丰满而健全的人生,这三者以此由小到大构成三个向外波动的同心圆。它们以儿童的生命为内核为根基,呈向外辐射状。”
二、作家对儿童文学的精神需求
儿童文学也是成人作家进行自我表现的文学。一个作家选择儿童文学,就与德国现象学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所说的艺术审美中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有关。考察任何有成就、有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家,都会发现,他的创作与其心理资质、生活经验、人生哲学观念等都有必然联系。
儿童文学创作满足了儿童文学作家的精神需求。
只有不仅给儿童以文学教益,而且自己也借此宣泄、体味着生命的跃动,得到高尚的满足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所生成的儿童文学,才更具有作为生命表现形式的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考察作家对儿童文学有无内在的、无法割舍的精神需求,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家的真伪、高下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三、作家对儿童文学的形式需求
儿童文学能够满足作家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上的需求,这是说,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
儿童文学中的童谣、童话、幻想小说、动物文学等文体,都是儿童文学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不过,我所说的作家对儿童文学的形式需求主要还不是指作家对这些具体文体形式的需求,而是指一种更具有普遍性的形式需求。
作者认为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成人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简化”地处理生活的形式。儿童文学的这种“简化”形式契合的是儿童认识生活和世界的方式。孩子们的心灵成长需要这种被“简化”的生活。因为只有,生活对他才是可以把握的,他才对即将度过一生的这个世界产生信心。
其实,每个大人都有不断想要追求孩子式的简化事物的模式这种愿望,不过,与一般的大人相比,儿童文学作家对简化的形式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
儿童文学作家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的方式——以简化的形式,逼近事物的本质或核心。
儿童作家如果没有深邃的思想,其作品就流于浅薄,这是我们常常能见到的;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有思想,却不能以“简化”的形式去表达,作品就会流于艰涩或笨拙,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大都是喜欢单纯、朴素的事物,并且喜欢以单纯、天真的目光看待生活和世界的人。这样一群人走向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文学的简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