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当老师的朋友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课间的时候,发现1~2年级所在楼层的卫生间,是走廊之外最热闹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小男孩小女孩们在厕所门口互相推搡。
再仔细一看,是女孩将男孩强行推入卫生间,男孩在女厕外奋力挣脱,女孩们就使劲将男孩往女厕里面拽,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极其热闹。有时候,男生被女孩们拉进了女生厕所里,也有男生想推着女孩进男厕。最后,笑声、尖叫声伴着上课铃结束,又在下一次课间再次响起。这个过程似乎变成了孩子们课间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在中高年龄段的年级不多见,反而在1-2年级的学生中很流行。
女生推男生进女厕所,男生推女生进男厕所,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会玩这类的游戏呢?
(01)
先说一位妈妈后台给我的留言:
3岁多女儿有天问我,说可不可以买一个爸爸的JJ给她。我就觉得她的想法奇怪又搞笑,我也不确定她说要的JJ是不是男性的那个,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知道的。我就问她:要来干什么。女儿说:她要变成男孩子。请问老师,她是怎么知道的?该如何引导?
孩子怎么知道的我不知道,需要父母自己观察。孩子3岁大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强烈,可能更早些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开始注意到男孩女孩间身体的不同,但此时孩子对性别概念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出可以认识到,人的性别是不会随着时间、环境、愿望而改变的。所以,孩子按已有的经验,她会觉得想要一个JJ,就让妈妈买,就像买其它玩具一样。然后这个买回来的玩具,她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想变男孩变男孩,想当女孩当女孩。
我们可以从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发育的特性,来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想要买个JJ,或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互相推拉彼此进男女厕所的游戏,都是孩子性别概念发展的体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会自然地获得性别恒常性的概念,即性别是基于生物属性、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儿童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基本理解是按年龄逐渐发展的,整个过程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性别自认。大概在2~3岁的时候,儿童理解了自己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的这一事实,也就是有了识别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能力;
第二阶段是性别稳定性。大概在3~5岁的时候,儿童会开始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男孩会变成男人,女孩会变成女人;
第三阶段是性别恒常性。在5~7岁时,大多数儿童会理解了男性女性并不会随着情境或者个人愿望而改变。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童一般要到5~7岁的时候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02)
结合到现实的情况,小学1~2年级的孩子喜欢在学校厕所门口玩耍,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孩子发展出对性别恒常性意识的年龄段。孩子通过反复不断的玩这种游戏,以便自己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的基础上,理解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乃至不同行为或活动而发生改变的。
也就是说,男生就是男生,不管班上的男同学穿了怎样的衣服,留着怎样的头发,甚至即使他被女孩们拉进了女厕所,男生的性别还是男的,不会因此发生任何的改变。
在孩子们互相拉扯推搡的过程中,就像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孩子们就是要搞明白,人的性别会不会改变。男生进了女厕所,他到底还是不是男的。
所以,在低年级楼层的厕所出现,女生推男生进女厕所,男生推女生进男厕所这种类似在游戏的现象,其实是孩子性别概念发展的体现。
其次,孩子已经认识到,性别的不同,会带来身体结构、速度力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
比如,在男生女生追逐打闹的过程当中,从体力、力量、攻击性等角度来看,有时候男生更占优势,尤其是女孩不那么想玩追追打打的游戏时。所以,女孩们就需要一个安全的基地,当她们在感觉到自己的处境没那么安全的时候,或者觉得自己可能会受伤的时候,就会躲到男生不能进入的安全基地里面去暂停这场游戏,女厕所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男孩女孩在厕所门口的这类游戏,是孩子们社交的需要,是为了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
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原来在幼儿园的那些熟悉的同学朋友,可能各种原因未必能够继续成为同班同学,所以孩子会在新的环境中去认识同学,建立新的社交。对孩子来说,建立社交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游戏了。
孩子会通过共同的、反复的玩某个游戏的方式,来融入到集体当中,并找到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六岁左右的孩子对规则感会产生高度的兴趣,玩游戏的时候则通常要先建立规则才能玩。
而厕所门口的游戏就有一个潜在的、不需要商量的规则。即:男生不能进女厕所,女生不能进男厕所,这是最基本的规则。所以这类游戏会成为低年级孩子的首选,等他们再长大一些,也许就会玩一些需要制定出更复杂更高阶规则的游戏。
所以,低年级的孩子为什么常常在男女厕所门口推搡嬉笑地玩,其实是这个地方可以满足孩子性别概念发展的心理需求,还顺带满足了孩子想建立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的社交需求。
(03)
在6~7岁的这个阶段,孩子常常会夸大男孩女孩团体之间的差异性。
见过有趣的一幕,一群朋友带着自己家的孩子在广场上集合,大家计划去郊外玩。结果,来到集合点比较早的几个家庭都是女孩。当第一个有男孩的家庭到达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带着一脸厌恶的表情抱怨:“我才不去跟她们玩。”但是,当有其他的男孩都出现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和女生们玩得特别的欢快。
我忽然想起黄子华在栋笃笑中说的:我小时候都讲过,我长大了不会和女孩玩,那结果长大了就被女孩玩咯。
这个男孩其实是愿意和女生一起玩的,也对女生好奇。但是,如果要独自置身于全是女孩的环境中,也许会触发他内心的焦虑。精神分析会说,这是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即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却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会说,这种防御是男孩对对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他需要通过表现得厌恶与女孩在一起的样子,来证明自己还是一个男孩。
孩子们之间也会有相互的取笑:你怎么跑去和男/女孩子玩了呀。这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可能大部分人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成年人是否愿意去理解、尊重和引导孩子,对性别的探索,对异性的认识,以及对性别观念的学习。因为,性教育不是简单的生理知识教育。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