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娘家,午后阴冷,老妈找出了一个汤婆子,灌上热水给我取暖。这汤婆子是铜的,传热极快,必须要包上布套子,不然烫得手上拿不住。别看小小的一个汤婆子,保暖性能极好,过一个小时,不那么烫手了,把布袋子去掉,直接烘在手上,还可以保持一个小时的余温。
老妈不喜欢开暖空调,再冷的天气也不开,说是“气闷”,实在冷的天气,她开取暖器。这取暖器上还有一块盖板,取暖的同时,可以在这块盖板上烘烤一点小零食,这就又是一番情趣了。看到这一套取暖装备,我说,可惜没有脚炉,要是抄个脚炉,外面好爆玉米吃了,多有趣!
老妈说,现在哪里去弄砻糠?
也是,抄脚炉必须要用砻糠做为燃料,那时候家家种田,砻糠多的是。那时候家家都有脚炉,乡下的老太太,大冬天的,拎一把脚炉,坐在墙根下踩着脚炉晒太阳,嘴里东家长西家短话不停,手里穿针引线纳鞋底,是农村老太太们的一大乐趣。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脚炉没有了,是因为砻糠没有了。
江南人家,家家都有脚炉,这脚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用场。江南习俗,讨新娘子必须要用到脚炉。在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中,必有一人拎脚炉,一人抱被子。这脚炉可不是摆设,加了砻糠烧得红红火火的。新娘子上了花轿或者船,把脚炉往新娘子脚下一塞,再用被子盖在新娘子的腿上,让新娘子脚底热烘烘的,取个“热脚(日子)”好过的好意头。那时候娶亲多在寒冬腊月,这一个热脚炉实在是很应景贴心的装备。
好笑的是这套风俗延续至今,现在江南农家娶媳妇还是有抱被子拎脚炉的帮忙人。回到前面的问题上,现在没有砻糠了,脚炉怎么让它热起来?任你再聪明也想不到,那只脚炉中竟然放的是一只灌了热水的热水袋!
铜脚炉传热快,外面摸起来果然也是热烘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