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意愿经济》读书笔记 3|囚禁的顾客——广告泡沫

《意愿经济》读书笔记 3|囚禁的顾客——广告泡沫

作者: 媛姐美轩 | 来源:发表于2017-07-18 17:26 被阅读37次

    一 广告泡沫

    论点:广告这种单向的传递方式,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猜测。随着顾客和供应商之间找到了直接传递意愿的更多方式,这种我们所熟知的广告将逐渐萎缩,只能做着单向的猜测。

    本书开篇作者即以自己从事的广告行业的泡沫为例分析了广告从业者囚禁顾客的心态基础——猜测。广告行业已经分成两大阵营:定量派主张广告的个性化与有效性,但是并不关心目标客户是否自愿参与;情感派主张吸引参与来提升广告效果。作者更侧重于后者——抛弃猜测,这在作者看来是意愿经济出现后广告能够幸存的唯一路径。但是定量派目前仍然决定着广告的收入,但这些数字衡量的是容忍度而非真正的效果。

    容忍度(P26)

    你对电视中的广告容忍度是多久呢?作者通过相关领域权威的数据对比了各国观众的容忍度;而来自对用传统方式在电视机上观看电视的观众的调查与在除电视以外其他设备上观看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相比,对商业广告的厌恶比率均超过了50%。可是comforce的调研结果显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忍广告的。电视行业的广告商正面临两大危险:人口统计数据、选择权;而对于这些危险,目前的从业者尚未发现,因为他们与实际情况之间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中国长城”。

    年龄冰山与选择冰山

    人口统计学的结果显示:在18岁~65岁之间的人群中,65岁+的观众只看电视比例是87%;而18岁~24 岁的人只看电视的占42%,跨平台的占45%,仅在网上观看的占13%;选择权是观众选择在哪里观看视频的权利,如今浩如烟海的视频文件可以在视频网站上观看,而目前“原始剪辑的节目”只被限制在传统的电视渠道中播放的现状,只是暂时将顾客的这种选择权限定在机顶盒中的状况将很快被打破:一旦这些规范的节目以及有线电视网络平台发现互联网将继续允许他们依靠内容赚取收入时,他们将会蜂拥而至,而他们转型互联网时,观众们选择起来更加简单。

    多点“减少”吧

    传统的电视系统生来就是让人看广告的,而互联网是让人能做喜欢的事情。对于广告的容忍度来说在互联网上 就变成对“加载”的容忍度,可是在除了电视以外的设备上,观众还能忍受每小时18分钟的广告时间么?广告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

    作者引用了两篇持想似观点的报告:特里希尔顿的《媒体的真正末日设想》与

    鲍勃加菲尔德《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现在却是末日》。

    更大的未知

    广告业的末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观众最喜欢的体育电视节目仍然受制于有线电视,而有线电视面对众多的观众是不会轻言放弃的;第二,在兰德尔。罗森博格谈到的定量对话中指出的追踪、定位和个性化技术的创新中,在线广告业正迅速崛起。

    《华尔街日报》2010年6月30日发布了名为《他们知道什么》的系列调研文章中写道:

    1少数公司利用cookie以及其他监视技术进行的“监视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一项业务之一,对于用户的追踪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2 数据收集是新兴的缺少管制的行业,建立在监控基础之上,实时收集、出售数据以及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到底想要什么的猜想。

    3 美国所有的最大的商业网站都会对访问他们网站的计算机安装侵入式地跟踪程序。其中针对青少年的网站比对成年人的网站高出30%。

    4 在实时购买和出售个人数据的后端市场中,最大的玩家号称“交易超过2亿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可以传播到超过80%的美国互联网用户。

    5 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被监视、被跟踪。如大多数手机APP都会跟第三方(广告商)分享用户的姓名、密码、位置、联想人、年龄、性别、唯一手机id以及电话号码等。

    6 通过追踪网页浏览和数字化的零散信息来收集数据,建立基于人的详细信息的这种做法蕴含了巨大的商机。(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用户的360度画像,获取的巨大数据间的交叉印证,统计分析,对个体网名嗜好做出推断假设)

    《今日美国》2010年12月对18岁以上的1091位成年人进行的关于“基于你的网络浏览信息,你是否允许广告商推送与你个人兴趣匹配的广告?” 67%的人反对,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作为本书读者的您,这个问题您的答案是什么呢?

    浪费

    个性化广告其实是一种负需求,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于网络页面上广告的点击率是非常低的,广告只是广告商对用户需求单方面的猜测,网络中的广告依然是高成本的,依然是昂贵的浪费。

    品牌推广

    品牌推广成为广告商用来平衡浪费最好的名义。来自畜牧业的“品牌推广”核心诉求是将公司或产品的名字深深地烙在潜客的脑海里。作者以宝洁公司为例。

    在网络时代没有个性化的品牌!个人无法成为品牌。

    谷歌在2000年开创了广告业的在线竞价时代,这种形式广告商仅需为点击付费、仅文字形式、按照效果来排序。一经面世,在线广告就以每年两位数增长,其中移动广告业务增长最快。我们大多数人在巨量信息中举步维艰地作着忽略不需要的信息的努力,包括广告业的每个人。

    被堵塞的过滤器

    作者引用了伊莱帕理泽的《过滤泡泡:互联网到底对你隐藏了什么》、、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里的观点。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伊莱帕理泽在《关于你的一个坏理论》中提到的:谷歌与facebook的不同的个性化的过滤方法与假设,都是非常糟糕的。

    丢失的信号

    完美的个性化广告与广告业最理想的本质存在冲突。广告可以展示企业预设的信号。在出版物上刊登一则广告更是一种财务稳健的信号,因为背后隐含了一个逻辑:消费者对此产品的需求可以覆盖广告的成本,优秀的企业能将广告成本收回而低质量的公司则不能。

    坐在椅子里的人仍然被动地接受广告商们提供的广告内容,在线广告的精准定位使得人们越来越不知道这些广告的公司是花了多少钱才获得她的注意力。建立关系必须是顾客和企业能平等地坐在同一张桌子对面的时候。

    匿名

    在线广告无法实现的假设——匿名。追踪和个性化收集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尽管系统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却掌握了我们的很多信息。SelectOut.org 作为一个“隐私管理”的网站,能够那些对你进行跟踪的网站付出水面。我曾经利用它在我的浏览器里找到了几十家公司。几乎所有的这些公司都保持着:用户意愿是公司需要弄清楚的事情。而事实并非如此,跟踪者做的与用户意愿之间的差距甚大,冲突在所难免。

    终极妄想

    埃里克K 克莱蒙斯在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传统形式的广告正在互联网上失效》中指出:我们并不相信广告、我们不想看广告、我们不需要广告、一定有其它的选择。这些理论被一些人嘲笑,但是作者并不以为然,因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注意到同样的问题。

    广告狂热

    作者认为今天的我们病态地狂热追求广告是因为:1以风险资本的方式,注入了过度慷慨的流动资金;2坚信广告可以无尽的增长;3从众心理;4交易大量增长;5低质量的个人信息。

    作者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列举了广告商们对大众的错误猜测:1我们随时准备买点什么;2人们会喜欢完全个性化的广告;3以追综为基础的广告市场足够大,完全可以承担广告的巨额投资;4广告是人们真的喜欢或者能够吸引人们喜欢的事物;5电子商务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将更久不变;6企业需要广告。这些谬见映射出企业对消费者自欺其人的幻想,没真正意识到消费者为市场带来的价值远超金钱、信用卡已经被胁迫的忠诚。

    修复

    互联网生来就是为了促使供需联动的交互,但是长久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交互、用户交互系统,分别存在于数十亿个独立的体系。但是网络的每个端都拥有平等的地位,互联网的对称性反衬出广告也得不对称与它的荒谬假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愿经济》读书笔记 3|囚禁的顾客——广告泡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vf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