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的是真正的朋友,你和ta在一起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是放松的,不用端着,不用刻意找话题,就可以滔滔不绝,你可以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不需要担心对方会感到不适,而且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用拘着。
这样的朋友你有几个?
长大以后发现,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就足够了,很难得。
前几天和叉烧包一起吃饭,聊天的话题总也绕不开那么几个,最近的生活状态,娱乐圈,还有学校里的事情和朋友。
她有点忧愁地跟我自我剖析道:“我发现我是一个除了自己谁都不爱的人。”“怎么讲”,我追问。
“比如说,如果我的朋友让我感到不舒服了,我就会在心里把ta从朋友的圈子里剔除出去,慢慢地就不那么亲近了。”
“而且我也很少主动去联络朋友,很少主动约朋友见面,好像并不会很重视朋友的存在。”
这样一想,我也是这样的。
1
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从一些细节判断,这个人跟我是不是一路人。比如衣着打扮和生活习惯,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喜好跟我是不是类似,如果不是的话,极大的可能我们没办法成为朋友。
当然我承认,这样的判断有“贴标签”的意味,也就是形成刻板印象,但是实际情况中,我们很难摆脱这种思维。
还有一些举止言谈的细节,也能反映很多。例如我有一次和朋友去看电影,中途她的手机响了,就直接在电影院里面接了电话,也没有刻意压低音量,我那个时候就觉得,她应该跟我不是一路人。换句话说,可能她的某些做法,我看不惯。
有的时候,对方并没有做了多大的错事,甚至连错误也称不上,但就是能让人觉得,我和你,好像有点聊不来。
所以,交一个真正的朋友也看缘分的,这种朋友要三观一致,并且性格上要处得来,这样才能聊得来,最后喜好还不能特别一样,不然容易打架,抢男、女朋友啥的也有可能。
2
当你终于寻找到志趣一致的朋友时,有时候相处也不是那么容易。叉烧包说在大学有个很要好的同学T,两个人经常谈天说地,互相剖析缺点,讨论人生理想啥的,原本是知己那种类型的朋友,结果这次她却跟我说,“我这学期跟T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久了就感觉关系没以前那么好了。”
讲起来也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两人一起去吃火锅的时候,同学T有个习惯是,一定要先涮肉,肉全部涮好吃完之后才能把别的菜下锅。我发小说:“这种习惯真的很奇怪吧,而且你为什么要限制我怎么吃饭。”
其实都是因为两个人太熟了,当我们认为对方是自己很熟的朋友时,便变得肆无忌惮了,变成一种放松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往往是不擅长管理情绪的,开心和不开心都写在脸上,却不会发现已经惹得对方不开心了。
所以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吧,会照顾别人情绪,并且能为他人考虑真的很加分,尤其是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下,例如大学宿舍和公共场合。
3
在创建和维系友情这件事情上,我很不习惯开口说。
我很少花费精力在社交上,几个老朋友平时也联系的不多,一般都不会主动去找朋友聊天,也很少主动约人。
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聊天的话要说什么吧,在微信上就显得尴尬,但是这种状态就很容易与朋友疏远,你看你连朋友的近况都不知道,哪里像个朋友的样子。
而且如果别人让我感觉不舒服或者不开心,我也不会说出来,就在心里认定,我们不适合深交,就这样。
一是因为说出来怕尴尬,二是不想捅破我们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是不是真朋友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表面上过得去就行了,简单地做个饭搭子也不错。
这样的想法长久下来,就是不同的人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同的朋友,口味相同的人一起做个饭搭子,喜欢一样的爱豆我们就成了追星路上的伙伴,有的人跟我兴趣相同就成了一起玩耍的酒肉朋友……
类似这种友情体系,可能是成年人最高效的交往方式了,这跟通过细节就排除朋友的思路不谋而合,高效。
至于深交的知心朋友,越来越难交,或许有一个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