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9周,我与你,我与它

第9周,我与你,我与它

作者: MT梦田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19:49 被阅读0次

20190819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放下“我”的预判和期待,而碰触到你的本真时,那一刻既是遇到了你,也像是遇到了神。这一刻不仅“我”的本质展现了,也遇到了“你”的本质。

“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能是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20190820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20190821

两个之人间发生了深度的心灵感应,因为这种感应,他们才做到了那种仿佛是绝对的同频,这意味着两个人的沟通,超越了时间。

这份心灵感应的敏感并不是都得达到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才行,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给予回应,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

20190822

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宁下来了。所以说,“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是一件很深刻的事情。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20190823

“忘我的爱”是关系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我的本真遇到了你的本真,自我虽然消失了,但却有了真正的存在感。

“失去自我的迷恋”是以对方为中心,而失去了自我。这时,对方的自我极为重要,就相当于是,自己的自我被对方的自我给消灭了。不过,实际上,对方这时的体验常常是,他的自我被你的自我给消灭了。

相关文章

  • 我与你,我与它

    本周来说两种关系,一种是“我与你”,另一种是“我与它”。具体可以这么理解,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

  • 我与你,我与它

    最近学习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中关系的章节,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我认为最好的关系是,在关系中,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讲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分二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它”,一种是“我与你”。 1. 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

  • 我与你,我与它

    以色列哲学家,《我与你》书本中,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而是和事和物和人发生关系的...

  • 我与你,我与它

    1.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我,也不是你,不是我思,不是种种...

  • 第9周,我与你,我与它

    20190819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

  • 关系——我与你,我与它

    一.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

  • 读《我与你,我与它》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人际关系在我眼前就是一团团的迷雾,总是找不到它的核心所在!处理种种关系,全凭自己的感觉!...

  • 预习: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市,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9周,我与你,我与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ad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