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你,我与它

作者: 我在灯火阑珊处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23:45 被阅读0次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它”,一种是“我与你”。

1. 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不管我的目标多伟大,当我把你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与对象时,所构建的关系就是“我与它”。

这个世界上无数人或所有人,都会借着“我有一个正确目标”的名义,去和你构建“我和它”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着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情。比如父母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父母掌控和决定孩子的未来,情侣之间对彼此的控制。

2.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今日问题: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就是那种懂得了一个概念或理论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清晰透亮的经历。

这样的经历有很多次:

1. 小时候看电视总喜欢问父母,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后来才知道好人和坏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好人逼急了也会做坏事,坏人做坏事也许是为了救自己的家人。只是一个人坏事做多了,我们习惯称之为坏人,而一个人好事做多了,我们习惯称之为好人。

我们追求好人的这种道德,但也不要做一个老好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待不值得的人和事,该生气的时候生气,该发泄的时候发泄,该骂街的时候骂街,要活的像个正常人,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而太委屈和压抑自己。

2. 上大学之前特别喜欢听鸡汤故事,各种成功学故事,后来才觉得“成功学”是个贬义词。而那些所谓的成功故事,也只是编者自己编的了,其中真实的成分很少。

一个人的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很多因素会起决定作用。如:(1) 家庭背景。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很会炒股的父亲,你多少会受点影响;如果你毕业的时候,父母给了你一笔创业启动资金,并推荐你认识各种人,你可以比同龄人少奋斗很多年。而第一笔财富的积累又会为未来创造更多的财富打好基础,财富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2)父母格局。格局大的父母,往往孩子也很出色,而格局小的父母,很少有孩子不受影响,像妈宝男; 像欢乐颂里樊胜美那样的父母,只会以爱的名义不断剥削与拖累自己的女儿;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3)个人性格。性格一部分是基因自带的,还有小时候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还有大的人生节点和转折点。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绝对好,只能说哪种性格对哪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具优势。(4)个人格局。你是属于爱分享,爱和别人双赢,还是见不得别人好,喜欢嫉妒别人呢。个人格局的形成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还有自己读书,交友,交流,学习,与世界不断接触,成长的过程中主动做出的选择,尤其是人生大的节点上,选择大学,生活城市,工作,伴侣。选择不同,人生结果当然也不同。(5)贵人相助。每个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自己的贵人,在一个学校,你只需要有一个真心对你的朋友和关心你的老师就可以过得很快乐了; 而在公司,你只需要有一个欣赏你的上司,一个朝夕相处的好同事也足够了。还有一些与你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比你优秀的朋友,都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提醒都可能对你的人生有很大影响。(6)个人奋斗。有着追求上进的心和让生活不断变好的使命,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知道每种生活方式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不容易。不悲观厌世,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7)所处时代。顺势而为,你所在的行业是夕阳,还是朝阳。方向对了,很容易跟上浪潮,方向错了,一切白搭。石油大亨,煤老板,房地产大亨,互联网大咖,都是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

3. 一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年老后被儿女抛弃的老人,可能是他年轻时做了太多对不起儿女的事; 一个整天抱怨烦闷的中年妇女,可能是她自己亲口把老公变成了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废物”; 一对整天为自己孩子发愁的父母,可能是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影响了孩子。

4. 对父母最好的爱,是原谅他们的不完美。父母在我们小时候无所不能,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和大美人。但是慢慢长大以后,有时候会对她们烦躁,不理解,抱怨,看不惯他们某些行为。父母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我们要原谅他们的不完美,因为他们真的很不容易,你要感谢他们提供给你的一切,是他们拖着你,站到了他们所站不到的高度,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相关文章

  • 我与你,我与它

    本周来说两种关系,一种是“我与你”,另一种是“我与它”。具体可以这么理解,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

  • 我与你,我与它

    最近学习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中关系的章节,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我认为最好的关系是,在关系中,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讲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分二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它”,一种是“我与你”。 1. 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

  • 我与你,我与它

    以色列哲学家,《我与你》书本中,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而是和事和物和人发生关系的...

  • 我与你,我与它

    1.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我,也不是你,不是我思,不是种种...

  • 关系——我与你,我与它

    一.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

  • 读《我与你,我与它》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人际关系在我眼前就是一团团的迷雾,总是找不到它的核心所在!处理种种关系,全凭自己的感觉!...

  • 预习: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市,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我与你」还是「我与它」

    第一次听到「我与你」这个说法,是从武志红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与你》中。当时看了几页,有一种艰深晦涩的感觉,当然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你,我与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ah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