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薇泩铃征文】第八期【母亲】单月征文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有时候因为工作,务工或其他原因长年累月不在家,母亲就成了家里不可替代的角色。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孩子。如果遇到非常时期,母亲经历的艰难可能无法想象。由于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较长,无形中给母亲有深厚的感情。从古至今,歌颂母爱的佳作美篇不计其数。最近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这本书,我从文中领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家庭背景、创作经历,以及一位慈母在作者身上倾注的母爱。读罢感人至深,愿将心里的感动写出来,与诸君分享。
作者在《写给母亲》中有这样的话:“整整三年,我给别人写十多篇文章,从来没有给我妈写过一个字。”贾平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著作很多,不必我赘述。作者除了正常工作以外,还要著书立说,此时没有给老母写一篇文章,心里感到亏欠,同时也告诉我们他写《写给母亲》这本书的原因。当他提起笔来,他的心里涌现出与母亲相处的情景,文思泉涌,再现了别人所不了解的生活细节。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一位慈母的形象便进入了每一位读者的视野。
看作者是这样介绍他的母亲的:我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文化,缠过脚,她的户籍在乡下。这一句话,可以说是无数的农村妇女几乎都是这样的。唯一不同的是,这位母亲缠过脚。成为小脚女人,走路自然不便。正是这位小脚的母亲,在作为教师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去深山老林改造时,她用柔弱的双肩支撑着家里的每一天。屋漏偏逢连夜雨,庄稼又毁于兵雹。一日三餐更加艰难。母亲在半锅水里下一小瓢米面,再煮一把豆子。开始吃饭时,母亲把豆子捞出来放在孩子们的碗里,自己却喝清汤。懂事的孩子都把豆子夹给她,母亲为了宽孩子的心,却找借口说豆子有豆腥气,吃了反胃。表明了一个母亲对儿女们无私的爱,每一个能长大成人的孩子都应该感谢母亲!
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可能体会不到艰难是何滋味。我同村的二个人,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正赶上缺衣少食的年代。二个人饥饿难耐,就到生产队里的牲口屋里去找吃的。当时的马正生瘟疫,喂马的饲料是玉米糊糊,玉米糊糊里伴的是治瘟疫的药,桶里还有剩下的,二个小孩看有吃的,不由分说就吃起来。到家就中毒了,大人发现后,急忙送医院去抢救,其中一个死亡,另一个成了瘸子,贫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面对家庭的变故,作者告诉母亲不想念书,因为交不起学费,他想退学帮母亲挣工分。看母亲和作者的对话:“你说这话,刀子扎妈的心。你不念书了,叫我怎么向你爸交代?”提到父亲,娘俩都哭起来。日子的艰难,只能用泪水来化解。但母亲为了安慰儿子,紧紧搂住儿子,让她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最后把家里的一个铜盆卖了,才交上学费,真是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了。
懂事的作者还是想退学,回家一边挣工分,一边自学。父亲去改造,没有收入。母亲就靠纺线来维持生活,可偏偏纺车又坏了。他想给母亲买一辆新纺车,就想把父亲的藏书卖掉,结果遭到了母亲的一顿打。母亲告诉儿子,书是父亲的命根子,你卖了书就等于杀了你爸爸。严厉的母亲会管教孩子,打孩子过后也是后悔的。作者一夜没敢回家,在麦秸堆里将就一夜。此时的母亲哭了一夜,到处寻找,几乎把头撞破。作者这样描述,表明了母亲对自己的过失痛心。人在气头上,难免会做违心的事。等到天亮,弟弟找到他告诉母亲的担心,等回到家,母子二个人抱头痛哭。母亲搂住儿子,向儿子道歉,说自己不该打他。知错就改,这是母亲的明智之处。作者在《写给母亲》一书中,不止一次写到母子相拥而泣的场景,不要小看母亲的一个拥抱,可能再大的委屈,也能被母爱的温暖化解。
为了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能给母亲买一辆新的纺车,年幼的作者跟着热心的五叔去山里打柴。尽管母亲不忍心幼子出此苦力,实属无奈之举。在砍柴时,手磨出血来,回来时腿又碰破了,咬牙坚持,多亏了五叔帮忙。他们往回赶时,却看到了迎接他的妈妈。母亲一看儿子腿上的伤,眼泪马上就流出来了。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孩子有了伤痛,受了委屈,当娘的看着心里难受。母爱再一次流露出来。母亲把柴替儿子分开背,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在苦难的环境里,有母亲陪伴真好。
经过多次打柴,他的愿望实现了,终于为母亲买来一辆新的纺车。其实,母亲的纺车,为这个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纺的线,织的布拿出去卖,给家里换来了油盐酱醋。作者在描写纺车时用了二个象声词“嗡儿、嗡儿”,非常形像。作者一想到母亲,他的面前可能就是母亲的黑发变成白发,走路的小脚,其次就是耳边“嗡儿、嗡儿”的纺车声。因为有多少个白天黑夜,甚至鸡叫二遍的时候,勤劳的母亲还在纺线,作者怎能不记忆犹新呢?我在小时候见过纺线织布的,我前面的邻居家就有。她织的布花样非常多,很受欢迎。自然,她的家庭比不会纺线织布的家庭多了一份收入。
作者还写道,当他拿着母亲织的布去集市上去卖时,不幸被民兵小分队收走。母亲冒着很大的风险才把布要回来。事后才知道,小分队交换的价码是让母亲清理了一夜的排水沟……母亲无怨无悔。孩子受了委屈能向母亲哭诉,母亲受了委屈,向谁述说呢?只能把委屈的泪水咽到肚子里。母亲已经在生活中受了很多的委屈。更可贵的是母亲用卖布的钱给孩子买来了语文课本。作为没有文化的母亲给孩子买书,而不是买别的东西,这位母亲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无形之中给作者增添了动力。所以后文作者说,有了笔,又有了书,一抽空,我就狠命地学习起来。每天晚上,作者看书学习,母亲就纺线。这为作者日后考上大学,人生发生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写给母亲》还有一段记载非常感人,作者的父亲平反后,政府补给了二千块钱工资。这位目不识丁的母亲要求用一千块钱交党费,仅凭这一点,难能可贵,她的觉悟非常高。她能意识到,尽管在文革中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如今平反昭雪,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其余的钱买了一担粮,又给在贫困期帮助过她们家的亲戚邻居每家十块钱,懂得感恩回报。剩下的钱借给生产队,买了一台粉碎机。这充分表明这位母亲,心地善良无私,心胸宽阔,并非单单为了自己……
作者在西北大学工作,把母亲接来同住,让母亲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此时的母亲最喜欢做饭,作者喜欢吃母亲做的饭。母亲担心儿子挨饿,劝他多吃。为此特意到街上买了三个大碗,盛饭时盛得特别满。母亲没有忘记挨饿的日子,即使儿子长大了,母亲永远都是心疼孩子的。
作者的婚姻发生变故,成为孤身,又祸不单行生病住院,母亲得到消息哭了,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冒着风雪到城里来看他,见了他就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孩子的不顺,会成为母亲心里的牵挂。人在得势的时候,你的酒肉朋友很多,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真正关心你的有几人?即使所有的人背叛你,你的母亲都不会丢下你不管,这就是母亲与众不同的地方。
作者在《写给母亲》一书中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当母亲要回去时,作者把身上仅有的钱掏给母亲,书上有这样一句话“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也能反映出许多多多人的共性。不伺候母亲,我可以拿钱。不能照顾母亲,就把她送到养老院。这不是不行,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在养老院,老人也需要陪伴。钱能让老人住进养老院,但不能解决老人的孤单。作者的母亲把钱接过来舍不得花,攒在一起,后来一块把钱给他,作者非常生气。这充分表明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疼爱,年纪大了不想连累儿女,儿女有这份心就够了。
《写给母亲》这本书,作者文笔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读来真实自然,亲切感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