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博物馆里,既有讲解员,又有讲解机器。讲解员的讲解是按照时间段来进行,带领观众参观主要展品。讲解机器比较自主,游客自己想听什么就听什么。
有一个疑问,当科技不断发展,讲解员会被机器代替吗?
最近看了讲解员行业的大咖“河森堡”的视频和采访文章,我对讲解员这个行业了解更多。让我们先放一放上面的问题,在知道了讲解员的工作之后,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有更成熟的答案了。
一、讲解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讲解员在形象、气质、穿着上需要让人感到舒服,符合主流的审美传统。
其次,讲解员的普通话要过关,虽然可以稍微带有一些地方口音,但是需要表达清晰,观众无障碍听懂。
第三,讲解员的嗓音需要清亮,唱歌不跑调。讲解员需要对声音有一定的敏感度,据说讲解员考试时会要求唱歌,有一种说法是唱歌跑调的人不能敏锐地感知观众语气中隐藏的情绪。
第四,讲解员的英文要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用英文进行开场和结尾。
第五,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脱稿。你自己都记不住的内容,观众怎么会记住呢?
二、讲解员的工作状态大揭秘
- 讲解员的工作弹性比较大,工作清闲,不过薪资低,而且这份工作变化小,从入职第一天就可以一眼看到退休的状态。
- 讲解员的工作时间也是做五休二,周一是必修,另一次休息是从剩余的六天中挑选一天来休息。一般公众休息的节假日,反而是讲解员最忙碌的时候。
- 讲解员需要忍耐公众的轻视和怠慢。讲解员是直接与观众接触的一线人员,运气不好的话,会遇到没有素质的观众,比如乱吐痰,拍照开闪光灯,随意触摸文物,把讲解员叫做“导游”。
- 如果讲解员想工作轻松一些,可以长期宣讲同样的内容。
- 讲解员在讲解时,自己可以进行适当发挥,但必须言必有据。在临时展览中,讲解词可以讲解员自己写。但是政治性比较强的展览,讲解词是上级写好的,没有发挥余地。
三、如何让观众听你说话?
在讲解过程中,观众愈来越少是讲解员遇到的一大尴尬情形。让观众听你说话,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如何避免观众流失,河森堡给出了10条技巧。
- 言之有物。宣讲内容是包含信息量的干货内容。干货是可以被证伪的事实,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化验来验证青铜的构成。水词可以讲,用来停顿、休息,原则是干货为主,水词为辅。
- 少说废话。废话就是你不说,别人也知道的事情。说废话是因为对讲词不熟悉,偶尔有一两句废话是可以的,用来大脑的休息。
- 省略细节。除非这一个细节非常重要,否则可以简化和概括。
- 爆点前置。吸引人的开始就是成功宣讲的一半。把有冲击力的内容放在开头,迅速吸引人的注意力,再以回溯的方式将内容慢慢展开。
- 理性内核。解释历史或文物的底层逻辑时,要本着科学、理性、唯物的原则,而不要有神秘主义等非理性的解释。
- 围绕中心。这是讲解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在回避中心的同时,不断地从侧面用典型事例阐述和暗示自己的观点,引导观众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把真正的中心深埋在无数个生动的事实里。
- 立场中立。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举例离来说,我国先秦时代的铜铸造技术要远远优于同时期的欧洲,这样的说法不客观,把“我国”替换为“中国”会显得客观和中立。
- 谨慎选题。讲解员除了日常的宣讲,有时也会进行专题课程。一个真正优秀的专题课程是“意”出来的,不是堆出来的。“意”的意思是“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我必须赶紧做出一个专题课程跟大家分享。”
- 情绪先行。先铺情绪和气氛,再走情节和内容。不过,对于这一技巧要把握度,使用过多,让人感到故弄玄虚。
- 目光巡视。没有人喜欢被忽视,讲解员要确保自己的目光与所有人依次交汇,眼睛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眼神和脖子要放松,不要僵硬。
四、对于观众的提问,如果答不上来怎么办?
答不上来观众的提问是讲解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另一大尴尬情形。对于这一情形,河森堡给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 以周为单位进行主题学习,小体量主题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一周时间里,通过论文、纪录片、出版物等多种内容,竭尽全力学习这一主题知识。一周结束后,无论学习到什么阶段,都立即停止,开始下一个阶段。中体量主题两周的学习时间,大体量主题三周的学习时间。
选取主题时,多选取自然科学领域的主题,因为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更硬核,让人听起来更加信服。 - 即使经过学习,也会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题目。这时态度谦虚诚恳,留下观众的联系方式,搞清楚后再回复观众。
五、如何提高背词效率?
河森堡认为,降维是提高背词效率的有效方式。
需要背诵的讲解词有两类,一类是掌握文本的大部分内容就可以了,另一类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背诵下来。要想提高背词效率,以逗号为单位,进行关键词降维。
示例:请看/落在尊上/是酒器/殷商时期/表达敬意/尊敬/谨记/不是单质/而是合金
诸位/这件/就知道/殷商/人们/这种/一直/可是/青铜/而是
将降维之后的讲解讲稿打印出来,形成一张降维纸。复述时,拿着降维纸,在展厅里,站在文物前复述,进行模拟讲解,可以帮助记忆。
六、当科技不断发展,讲解员会被机器代替吗?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当科技不断发展,讲解员会被机器代替吗?
河森堡认为,讲解机里的录音录得再好,它也是录音,它不会有人文的关怀,不会为了讲得更好,查找资料,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不会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机应变。
讲解员是文化输出的重要一环,是博物馆里的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类比法去思考,当科技不断发展,老师会被机器替代吗?
我觉得随着技术的迭代,总有一天,老师可以被替代,人类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这一点。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让一个机器人成为老师,虽然机器人可以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机器人不会有主观能动性,不能体会情绪和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