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春雨贵如油,春雨像绢丝,又轻又细,好似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无声无形,轻柔地滋润着大地。
和春天的相逢,一如惊艳的遇见,总是匆匆忙忙。还没来得及欣赏这一季的姹紫嫣红,火辣辣的夏天,便已来到。
夏天来了,随之而来的是这雨也越加的频繁。
比起春雨的缠绵、娇羞,秋雨的多愁、凄苦,夏雨则充满了激情,多了一份潇洒与随意。
它来的时候雷霆万钧,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可来时快,去得也快,豪放而洒脱。
诗言志,词抒情。风雨人生,夏日里的疾风骤雨,在不同的文人墨客笔下,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情怀和感悟。
曾巩说:“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苏轼说:“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它是范成大眼中“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喜悦;
是杜牧心中“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的宁静;
是文天祥笔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忧愁。
而在刘基眼中是“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的愈挫愈勇后的人生瑰丽。
今天我们聊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人。
在我国民间,有俩个神一般的人物,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伯温。
诸葛亮助刘备成就帝王霸业,刘伯温是朱元璋第一谋臣,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
他曾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精通天文,尤其以诗文见长。
有一年正值夏至节气,这天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
刘伯温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创作了下面这首《五月十九日大雨》,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了人生的哲理:
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明•刘基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
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前两句意思是疾风驱使着骤雨瞬间洒落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地仿佛都在震动。
驱:驱使。急雨:骤雨。
云:这里指乌云。殷(yǐn):震动,形容雷声大。
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
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后两句的意思是一会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池:池塘。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
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
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
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
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
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
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
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
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