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也能离苦得乐,这是真的吗?

作者: 南昌阿波罗 | 来源:发表于2018-01-11 09:39 被阅读178次

    江西最有名的莫过于滕王阁,因为唐初四大才子之一的王勃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滕王阁序》。开篇几句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是国企高管,非常喜欢诗词,尤其喜欢吟诵《滕王阁》,每次有客来南昌,如能请到他陪客人到滕王阁游玩,他会从进大门开始,在每一层阁楼、每一幅字画、每一个牌匾前详细地为客人讲解,神形俱备。有时候,一同带团的导游都会主动回避他,其中原由当然是他的故事居然会让游客也被吸引。

    除了工作,他的爱好也颇为广泛,除了诗词,琴棋书画,他都非常喜欢,而且都有相当的造诣。朋友们都羡慕他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然而,平地一声雷,上个月忽然传来他出家的消息,让我们大为震惊。我们几位好友相约周末去了看他,他出家的地方是江西奉新百丈山是百丈寺,百丈寺是中国俯角禅守“天下清规”的发源地。如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百丈寺是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是中国十大佛教古寺庙之一。

    江西奉新百丈寺

    来百丈寺之前,想着他放下优厚的薪酬、优越的家庭,来到这寺庙辛苦修行,我们几个都为他感到惋惜。

    我们在寺庙的禅房见面,一开始我们几个还有些忍住悲哀的意思,没想到好友一下就看穿我们的心思,笑了笑,说“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不用担心我,我来这里,其实是脱离的苦海,比在世俗更加欢喜自在。”后来我们又和他的师父聊了聊,他的师父说他想出家已经很多年了,一直在找合适的机会,终于在上个月实现了他的夙愿。我们很好奇地问他的师父“”出家以后天天朝五晚九,参禅打座,稀粥淡菜,生活如此清贫,你们不觉得难受吗?“”大师笑着说,“阿弥托佛!大家都在俗世中,自然是觉得出家人清苦。在出家人看来,能够脱离尘世的苦,才是真的得道,所谓离苦得乐。”听到这里,我们一行人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这世俗是有多么多的苦,让他这么渴望出家呢?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他乐呵呵地说的那句话“我来这里,其实是脱离的苦海,比在世俗更加欢喜自在。”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变,虽然我们比古人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数十年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奢侈品,又有这么多科学发明任我们灵活运用,但仍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一种浪费,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

    什么是幸福?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中说: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既无法直接追求又令人捉摸不定的目标呢?

    有一个“最优体验”理论。

    人们对于生命的看法,是由许多塑造体验的力量汇聚而成,每股力量都会留下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对于大多数的力量我们难以控制,如我们的长相、身高、体格等遗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能做的改变相当有限,这些时候,我们会相信命由天定。同时我们在有些时候,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这就是“最优体验”。这种感觉就象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函,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愉悦,此时的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

    这种“最优体验“不仅在顺境时会发生,甚至在集中营的幸存者或刚从千钧一发的危机中逃生的人,也有可能在最艰难的一刻突然大彻大悟。林中的小鸟的歌唱,艰巨任务终于完成,或是与朋友分食仅有的干果,都有可能成为顿悟的触机。

    最优体验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对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他从未逵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记录;对于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每个人一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获得幸福体验的良机。

    由此我想到出家的那位朋友,那一片的暮鼓晨钟、朗朗颂经声和朝五晚九、粗茶淡饭的日子,出家人的生活对于他而言,何偿不是一种生命的“最优体验”?

    带着一份好奇,我继续思考~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极致的生命“最优体验”呢?

    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新作《心流》一书给出了答案

    《心流》

    做自己的主人。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以社会的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个人首先得学会 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这项挑战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说容易是因为这种能力就在每个人的掌控之中,说困难是因为它需要的毅力相当难能可贵。从外界的制约中解放自我,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时时刻刻发掘每一事件中的回馈。如果我们学会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体验中找到快乐与意义,外界制约的重担就会肩上自动滑落。

    释放内在的生命。

    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这是人类早已知道的简单事实。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自古就有许多控制意识的技巧,能使人达到高层次的满足感。我的那位朋友的出家,是典型的佛教禅宗的一种修行,和其他宗教一样,目的都在于摆脱混沌的威胁和生理冲动的严重制约,从而释放内在的生命。

    如何做到做自己的主人和释放内在生命?希望从以下的故事中,大家能够得到所想要的答案。

    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是广为人知的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的出家前的本名叫李叔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他享年63岁,在这63年当中,有39年在俗世中漂泊,后24年一心向佛。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李叔同不仅被林语堂称赞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是学术界公认的一大奇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最早的将西方的一些文化,如:油画、钢琴、话剧等等,引进了国内。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潇洒的风流才子,后半生又去做了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因为他人生戏剧性的这些转变,被世人看做是一个传奇。

    弘一法师

    李叔同没有正面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在叔同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不可捉摸”。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弘一最终以苦行僧般的“最优体验”,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与虚云、太虚、印光并称为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四位大师。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温若惜:进了拆书帮才发现自己是文盲。
        看了舵主的文章才知道人生三个层次的追求。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自己明明生活在第一层还未解脱,就梦想着过二、三层次的生活……所以痛苦磨难在所难免。从新的一天开始我决定回到第一层去认真生活,晚安!
      • 凝琪0741:是啊,幸福是什么呢?
        南昌阿波罗:@凝琪074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本文标题:不出家也能离苦得乐,这是真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in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