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吕氏春秋认为如果战争是正义的救民于水火,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发挥自己的主观性来看,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所以古代讲究师出有名如果为了和平而战有很多人支持,以战养战被很多人反对,同时顺遂自然调整的战争最有效果,比如前朝君主最为昏庸的时候正是新秩序建立的时候,那个时候师出有名借战争换来和平是顺从自然的。
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一定要积蓄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做到潜藏就可以战胜暴露的敌人,做到积蓄就可以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集中兵力就可以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缩形,这歌鬼谷子的观点类似,先虚后实,利用主观能动性调整阴阳变换,先阴仔细观察阳处的敌人,然后转阴为阳找到敌人破绽寻找合适突破口击败敌人或利用阳谋或利用阴谋掌控对方,调整时机很关键。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这一段也很有意思,姜子牙和周公讨论如何治理国家,两人一个唯贤一个唯亲,这就是亲近亲人和尊敬贤人两种不同的后果,也可以看成阴阳,齐鲁两国不同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阴阳变化的不同情况,并不是顺其自然的那种变换,亲近贤人就会造成外姓专政国家可能不会衰败,但是容易落入别人的手中比如晋国害怕重新出现曲沃小宗的情况被六卿专政,但是亲近亲人容易出现昏庸的后代不容易保持强大,国力会逐步衰弱。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时势和法律应该相结合,主观能动性调整政策确实要看是不是和时代生产力发展情况相符合,自己调整和社会顺其自然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程度就是接近天道规律,就像先秦时代法家思想后来逐渐演化出法家为器儒家道家为核心的思想,不同思想有不同的适应时代,不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能调整到顺从自然和自然几乎完全契合的程度,尽力而为无限接近就好。
任何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相适应的政策,不得其时的思想不会长远,好比内卷的时代提倡躺平,躺平的时代提倡内卷,这都是与时代不相符合的自我调整,不顺从自然整体方向,自然在一个方向发展到极致可能会有所改变,在适当时候的调整是顺从自然发展的,顺从这一维度的发展情况。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这一段是说诚信的重要性,如果天地春夏秋冬不诚信一切都不能建立起来,所以怀有至诚之心才能将自己的调整阴阳变换的时机和顺其自然接近,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里面的信就是指诚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