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一份课的实录给毛老师看,给我很多启发。课上完后,把课堂中所有的问题罗列出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一步先看看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逻辑性,可否删减增修。第二步根据问题的不同意义,进行课堂提问,提问也需要艺术,关注到学科深度理解、学生心理调控、口语交流技巧、教学节奏把控、实验观察引导……
有些提问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性随意提问,一是为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二是为了防止学生走神;三是老师自问自答……不一定都是实质性学科问题。
在看汪维富博士的一篇文章中,对于自己做了十几年的听评课也有了反思。有效评课反馈的特征和反馈的维度。一级类别:指导型、促进型。指导型可以理解成提供思想,促进型我可以理解成促进思想形成,指导型的定义是评课教师对授课教师实施指令性的直接指导;促进型的是将教师视为具有建构性、反思性实践品质的主体,激发自我反思,提高效能。在指导型评课中有处方类(直接说方法),情报类(分享相关信息、知识、观点和资源等),质询类(质疑、挑战教学行为与理念的有效性,唤醒认知或者教学行为失调)。在促进型类别中维度有阐释类:描述、解读、归纳教学行为,理念状态,理解与感受,不会促进新信息,启示类:引导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例如给出设为、提示、线索等;支持类:成人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行为,状态和理念。这些理论都是在我做,但是没有去深度理解过,现在感觉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多么重要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重要。
学海无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