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作者是采铜。采铜是知乎大V,心理学博士,他是知乎第41161号用户,至今为止,他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115293次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较真与理想主义赢得了无数人点赞。
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简介里说道:
心理学科班,跨学科跑马,全栈型奶爸。书不离手,刀背藏身。你来到这里,会看到我的个人立场、自由思考和诚意表达,再加偶尔自夸。拒绝任何“商务合作”,零广告、零软文、零勾兑。
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跨学科思维解释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精进,让个人的成长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增值。
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唯一路径,那么,什么是更好的学习?
他的主要观点是:不要刻意划分现实实践和理论,而是积极寻找两者间的通路,让理论照进现实,让现实的反馈修正理论。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通路呢?
第一条路径是从理论到现实,然后从现实再到理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学习理论知识,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操练,找到知识的局限性,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型。
第二条路径是从现实中总结提炼,然后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型,再去实践中验证并修正错误。
著名畅销书《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是从理论到现实,然后再到理论的专家。他在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再通过各种理论形成解决方法,然后在实践中验证,最后通过写作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型。形成的这些模型,反过来又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指导自己的投资。
著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是第二条路径的专家,他采取的方式是从现实输入到理论输出。他亲身去市场中实践,然后总结为自己的理论。达尔文也是这类专家,他跟随航海团队到世界各地观察思考,研究物种演变的规律,最终总结而成《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如果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
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基于一种标准化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学的都是在理想环境下生产出的理论。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我们都是在这类模式下学习。而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就是会不会解题,如何更好地解题。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会造成我们不会主动思考怎样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现实中的问题等到大学毕业后就会遇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大学毕了后陷入迷茫和困惑,为什么学校里能考高分,现实中却无法解决问题。
从现在年轻人的财务观念就能看出,即使学习了经济学、数学和心理学,也并不具备财务规划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旦到了现实中,反而要重新开始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中考虑现实的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无法解决的,就需要去学习各类理论知识,然后再回来解决问题。我们要有正面硬刚的勇气,而不是选择放弃抵抗。
最简单的就是初入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是想办法去解决本岗位面临的问题,找到所需的知识去学习,然后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读书也是一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并不只是欣赏理论的光芒,而是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因为现实问题瞬息万变,每个问题都有它的独特性,所以并不存在标准答案,需要我们自己不断探索修正,最终形成自己的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