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解己,是说先要了解别人的想法,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知彼解己是双赢思维的前提,只有知道对方的想法,才能够双赢。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想法,就无从提出双赢的方式,因为你不知道对方要什么。
知彼解己,其实先要克制自己表达的冲动,充分倾听对方表达,用心充分理解对方的想法,再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培养知彼解己的习惯,要戒掉“自传式回应”的习惯。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于听见一个话题,马上开始滔滔不绝的陈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建议,而完全没有真正了解、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
在实际生活中,与“自传式回应”习惯的人交谈是很无聊的一件事,因为你要一直在听他讲述与你毫无关系的事情,给你毫无用处的建议,而你却无法插嘴,似乎你只是这场对话的一个道具而已。
戒掉“自传式回应”,不要随便下结论、给出建议,首先要倾听,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真实想法,用耳朵听、眼睛看、用心理解。要留意对方肢体动作,揣摩对方的话外之音。
刘润说,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55%靠肢体语言。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表达出来不同的含义,再加上肢体语言,就会更加精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
最后是移情聆听。把心放在对方身上,先感受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这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对方的表达,这样把自己代入对方叙述的情境中,体验对方的感受,然后确认对方的感受,理解她的确需,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这样两个人就站在一起了。
我一直试图感受女儿的想法,但是经常会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所打断。比如她在参加围棋升级考试时总会哭,我特别不理解,在现场的时候感到尴尬,认为这样的考试有什么可害怕的。我在与女儿沟通的时候,她表达自己会害怕,但究竟会害怕什么却说不清楚,或者可能自己并不愿意说出来。而我没有理解的基础,无法感同身受的知道她到底为什么害怕,所以就失去了知彼解己的基础。
所以,与女儿沟通,首先要把自己对于事情设定的结论撕掉,不要自己认为毫无道理就以责怪的语气来沟通;再试图通过女儿的表达,把自己代入相应的情景去理解她。

本文为对刘润在“得到APP”中专栏《5分钟商学院》的学习笔记,感兴趣请下载“得到APP”订阅。
更多内容请参见我的文集 五分钟商学院,我还收集了更多小伙伴的笔记做成了专题 刘润5分钟商学院,欢迎订阅。
与刘润5分钟商学院一同成长,期待你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