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断带给我惊喜的书,它不仅对创作小说有指导作用,对于写短篇故事,同样具有很多启发。我推荐写文童文学的作者,都可以看看。
有人觉得学习理论就是学习套路,会让自己被禁锢,被动的成形了固有模式,失去风格。我不急于否认这种观点,但眼下我还是支持多看理论书的,尤其在起步学习的阶段。其实,我们看一遍、两遍、三遍,我们就能学会那些深奥的理论吗?不见得,更多的只是在阅读时,被某个观点点醒,有了感触,自己眼下的疑惑,书中给出了明晰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又或者是通过理论书,来梳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这就是收获。
反正这本书我已经翻了好几遍了,还是想继续看。
说回小说的章节、场景、节拍
章节
一种测量单位,从一个节拍持续到若干场景,完整的一套东西,包括起始和结束,推动情节前进。各章长度的选择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的范围是五到四十页。儿童作品的各章长度会更短些。各章数字或者文本标题,从新一页上起始。
场景
场景是一个完整的情节点或者情节转换。它可以基于一个事件或者人物关系,如果一个事件发生场景覆盖事件发生的持续时间,如果一个场景以人物为聚焦,它会覆盖人物间的对峙、交锋,以及事件结束时所涉及的各方发生的变化。正如章节的组成,场景也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局。理想情况下场景将改变行动的基调,从消极到积极,反之亦然。引入有关情节和人物的信息,攻克或者加剧主人公的障碍。
节拍
节拍是场景中最小的测量单位,在两个人物间的交锋中,节拍即是一个行动。譬如,如果一个人物想要在咖啡馆点一杯免费的咖啡,首先,他会礼貌询问侍者。当这种方式不奏效时,他可能会恳求。如果失败了,他会恐吓。一个更大场景中的每个行动驱动该场景的目标向前推进,这就是节拍。
分析一章、一个场景,或者节拍是否成功,作者可以问自己:我们知道了什么?什么发生了改变?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不能全部是内在冲突。
每一章、每一个场景和节拍后,必须有某些东西发生改变,无论是人物,情节或者行动,我们至少需要一些向前的动力。
每章的开头部分是地产界所说的黄金地段,都要以人物行动和冲突作为起始。如果在某章中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跳跃,可以使用场景间隔作为工具来分隔。为了保持读者高涨的兴趣,需要确保场景转换间惊险不断,悬念重重。
章节结束时应该:1.引入悬念。2.给读者留下挥之不去的紧张感。3.引入一个新的人物。4.或者使情节复杂化。
七零八落的头绪,崭新的进展,令人不安的想法……所有这些将帮助你保持章节结尾的高度紧张感,如果在结尾处人物不得不沉思他的处境,要确使他在思考事情是如何悬而未决的。
如果你使用的是多重叙述视角,那么,你真的可以把各章安排得很有意思,不要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视角接连叙述几章,而要战略性的规划故事的节奏,始终保持读者大脑在极速运转,读者想要看到第一个视角人物的问题解决。不得不继续翻动书页,再切换至原故事情节前,让第二个视角人物深陷困境,以此类推。
场景的基本构成:
1.人物入场,想要得到什么,和另一个存有抵触目标的人物相遇。
2.人物采取行动,试图克服障碍。
3.人物要么失败,要么短暂胜利,结果遭遇另一个更难以逾越的障碍。
4.以人物面临更为艰巨的问题而结束。
总而言之,场景必须展现出什么,使事情更好或者更糟。对每个场景,作者应自问:其中的冲突是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主人公在经历这番冲突后,有何变化?
人物成长与变化
人物得到成长,需要充分的情节设置和道德困境。作者需要努力构思能够促使人物成长的爆发性瞬间以及能够带给读者深深满足感的故事转折点。儿童文学要让读者有所关注、改变,并带上他们一起旅行,就是这样。
作者始终需要追踪每个场景中的基调,确保其最后的反转。在情节发展中,把人物的情感历程,想象成曲线图中的线条,这很有帮助。每当主人公的情绪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线条变上升或者下降。如果人物的价值观和身份感增强,线图呈向上走向,如果人物遇到挑战,线图向下倾斜。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情感历程的线条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基调不能一平如镜,静止不动。想一想故事走向和主人公的经历,精心设计出情感过山车,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一路前行,她的内在身份会被强化、瓦解,甚至可能是重建。理想情况下,这个过程会一再重演。
画出曲线图,它看起来就像一座连绵的山脉,其每一次转向,均为一个转折点。分离出这些转折点,因为它们通常和情节相对应。在这些转折点处发生了什么?你能否将个人影响注入?每个事件的核心情感体验是什么?其如何在主题中发挥作用?倘若你感到还有精力,复制一份曲线图,在主人公的情感过山车上,叠加进次要人物及反派的情感弧线。他们的情感高峰和低谷有任何交点吗?真的要挖掘其中联系。这样可以很好的建立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脉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