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跟我说,在国内写跟肥胖相关的话题并不吃香,理由是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肥胖人口并不多,而且肥胖程度也没有西方这么严重。会不会有一天中国人也整体“肿”起来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以及中国的肥胖状况。
世界肥胖统计
我们通常用BMI值来划分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截止到2016年,全球有19亿人超重,6.5亿人肥胖。这意味着世界上每3个人就有1个人超重,中年人肥胖比例最大。世界各国肥胖人口组成比较类似:在发达国家,收入越低越胖;而在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相对高收入群体会比较胖。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第一肥胖人口国,目前有超过60%的人处于超重状态,在美国街头,经常可以看见身材目测超过250斤的肥胖人群,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甚至很多可以称之为病理型肥胖,但他们也像常人一样活跃在各个岗位。在超市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胖到无法走路的中年妇女,跟顾客们问好,这是很多美国超市的迎宾岗。在很多公职单位,像车管局、公共图书馆和法院,也能见到很多肥胖的职员。要知道,我所说的不是一般的肥胖,在中国,这些人只能出现在减肥节目里。想找工作?不可能的事。
美国人为什么胖?把肥胖问题推给人种差异是很自欺欺人的,毕竟每个地方都有瘦的人。一些南亚国家肥胖率低于5%,一些岛国肥胖率高于50%。虽然基因上存在差异,但生活饮食习惯是主要原因。美国超市里遍布各种廉价的膨化食品、高热量的甜点和大瓶装饮料。更有很多能量密集型食物,添加了各种黄油、糖和芝士。在1美元商店里,1块钱可以买到比国内电影院最大桶还要大的爆米花。加油站和饭店随处可见自助饮料机,都是那种2升随便喝的碳酸饮料。肯德基和麦当劳都不算是最多的速食餐厅,pizza店、炸鸡店到处都是。大学校园的食堂很多都是自助式的,很多中餐菜品也被改造成了油炸、糖醋的版本来迎合美国人的口味。比如最有名的两道美国版中菜,orange chicken和Tso’s chicken都是重油重糖。
每个肥胖人口每年要多支出1900美元的健康费用,给政府增加了不少的负担。墨西哥政府甚至通过增加饮料的税收来减少人们的饮用量。但至今,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通过宣传和实际行动来降低肥胖率。
中国肥胖趋势
中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社会经济的大变化,已经从营养匮乏的状态变成了世界第二肥胖大国。从90年代到现在,中国超重人口翻了三倍,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BMI值增加了2,腰围增加了8cm。与欧美相比,同样的身高体重下,中国人体脂率会更高,而且容易分布在腹腔。此外,我们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增多将近10 g的脂肪。与此同时,男女之间的BMI值差距越来越小,迎合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近十年,我国超重人口维持在30%左右,看似到达了平稳期,但其实伴随着肥胖人群的变化。越来越多高收入群体和高等教育群体健康意识提升,肥胖率有所下降;而农村地区肥胖率反而有所提高。很重要一点就是,各类健康信息在国内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国外。
我不认为中国人会变得像美国人那么胖,因为我们的膳食结构更加科学,餐饮和食品行业也相对健康(我指的是营养方面),健康信息的覆盖率也跑赢了垃圾食品的增长率。
当然,胖不胖在于个人。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当下的肥胖人群给出了3条建议:
限制脂肪和糖类的能量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豆类、全麦食物和坚果。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年人每周150分钟。
建议很简短,但你能做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