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简友广场读书
《孟子》(六)滕文公下篇2——仕由其道②:逐字稿2

《孟子》(六)滕文公下篇2——仕由其道②:逐字稿2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4-04 18:25 被阅读0次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这一段特别有意思,很解气的一段。我经常说孟子是知识付费的鼻祖,就从这段来的。

你说孟子为什么不着急呢?孔子为什么着急,孔子没有孟子有钱。

这个彭更——很多学者评论这个彭更,说这个人是一个头脑混乱的辩论者,他经常偷换概念。他这套辩论整个下来没有什么逻辑,特别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看到的随意骂人的留言。

彭更有一天就问孟子:咱们每次出门,几十辆车跟在后边,跟着您的学生有数百人。走到哪儿都有人供养,诸侯都给咱们送饭。这会不会太过分了?咱们作为一个读书人,整天挣这么多的钱,带这么多的人到处吃这些诸侯的,是不是过分了。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有人送孟子离境的时候给他送钱,孟子不要。为什么呢?非其道,没有什么道理。我凭什么要人家的钱呢?无功不受禄。如果不合乎道的话,哪怕只给我一箪食,就这么一小捧米饭,我都不要。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如果合乎道的话,你想想看舜从尧那儿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整个天下。整个天下禅让给了舜,这比咱们这几十辆车可大多了,这都不觉得说有点过分。你真的觉得过分吗?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你看这彭更逻辑是混乱的,他说否,就是也不过分,但是他又接着说“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咱们作为士又没干活,你又不是人家的正式员工,但是你吃人这么多的东西,我觉得这事不行。

孟子接着跟他讲说,“子不通功易事”,什么叫通功易事?就是交流成果、交换物资。我会修车,你会种地,我拿我修车的手艺跟你种地的手艺换,你拿粮食换我的修车手艺,这叫通功易事。易事就是交换东西,我拿我的布换你的粮食。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羡就是有余的东西。“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农夫有多余的粮食,女人有多余的布匹。

如果你不做这个通功易事的话,那么农夫手里边剩下一大堆的粮食,消化不了,那个织布的女人家里边堆的全是布,她没饭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如果你愿意交换,那么梓匠轮舆——梓是木工,用大锯卸木板的那种大工人;匠也是木工,用的是小斧头、小凿子;轮是专门做车轮子的人;舆是专门做车厢的人。那时候分工很精细。

然后,“皆得食于子”,这些人都有饭吃,都因为你愿意通功易事而能够找到饭吃。

“于此有人焉”,这是孟子经常说的一种句式。就是假设这儿有一人“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假设咱们这儿现在有一人,这个人在家的时候孝顺,出门的时候尊敬师长,先王的道他都遵守得很好,等待后边有好学之人出现。这么好的一个人,在你这儿竟然没饭吃,“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你为什么觉得做车轮子的人、砍木头的人可以挣到钱,可以养活自己,而那些传播仁义的人你却轻视他呢?

我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经常有人写文章说樊登读书挣钱了。我们给大家卖点知识,就有很多人站出来说:你们为什么挣那么多钱?我的感受跟孟子这个提问是一模一样的,说你为什么觉得那些做轮子的、做车的人好,而这个重仁义的人反倒不好呢?

这个彭更接着辩论说,“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你看,上升到道德评判了,这个叫道德绑架。什么意思呢?

他说人家那些木工,那些拉大板、锯木头的工人,他的志向就是拿它来换饭吃。但君子之为道,你学的是仁义礼智这样的东西,难道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他转换话题了。孟子跟他讲人做了多大贡献,就能够通过交换获得自己的收益,彭更上升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说那些人就是混口饭吃的,所以咱们能够理解,但先生你今天难道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这个逻辑是混乱的。他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会辩论。孟子是辩论的高手,所以你看孟子怎么跟他说。

孟子说,“子何以其志为哉”,你怎么谈到他的志向了呢?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计较他的出发点呢?“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如果他做的事对你有功,对你有帮助,你愿意给他钱给他粮食,你就给。

然后,“且子食志乎?食功乎?”你平常给人付钱,你是根据动机给钱呢?还是根据他做的贡献给钱呢?

你看孟子说的这个是根本,因为这个社会是靠交换来运转的。你跟别人交换的时候,你是交换出发点呢,还是交换他所做的事?

这个彭更嘴特别犟,说“食志”!我就是看出发点,人家那些人就是想挣钱,我就根据出发点给他钱;你今天跟我讲道德,你不能跟我要钱。

然后孟子说,“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今天有个人在这儿毁瓦画墁,画墁就是涂鸦。把你这个房子上面的瓦片都给你搞坏,把周围涂得乱七八糟的,在这儿搞行为艺术,他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你会给他钱吗?

彭更说,不给。一个人给我房子搞成这样了,肯定不给钱。然后孟子说,“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就这么看来,你不是食志,你不是因为出发点给人钱的,你是根据效果付费的。

孟子花这么大力气跟彭更做这番辩论,和我们今天互联网上的争论很像。很多人说,讲知识还要收钱?这事对不对?我们就觉得这事是对的,因为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它让你学到了知识。为知识付费,我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有孟子替我们撑腰。

这件事对不对的核心,在于你有没有给别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如果你只是忽悠别人,只是煽动他人的焦虑情绪,那不对,不能做。消费者可以用脚来投票:你觉得有功,你就给钱;你觉得无功,就不要给钱。就这么简单。

但是彭更把这事搞复杂了。除了有没有功之外,彭更要考察你的出发点。他觉得只有在你的出发点是挣钱的情况下,你才能挣钱;假如你的出发点说你是要搞教育,对不起,那你不能挣钱。这没道理啊!

孔子也是收费的,但他收得少,他就是收几条干肉。我们可以这么说:孔子做的是To C的生意,孟子做的是To B的生意。孔子的学费是从学生那儿直接收来的,一人收十条干肉。所以孔子不是很有钱,就一点俸禄,再收点干肉。

孟子是真有钱,孟子做To B生意。一次就是货与帝王家,梁惠王、齐宣王这样大国君主,把他奉若上宾。所以孟子做得很棒、很出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六)滕文公下篇2——仕由其道②:逐字稿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tv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