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硬读《随园诗话》
硬读《随园诗话》(441)

硬读《随园诗话》(441)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01-23 05:56 被阅读0次

    卷十五(七) 【原书卷十五·一九】

    今称夫妻为“结发”,女拜曰“敛衽”,皆误也。按《李广传》:“广自结发与匈奴战。”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泛称自幼束发之意,非指称结两人之发也。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合其髻曰“结发”,始于刘岳《书仪》。《战国策》:“江乙安陵君曰:‘国人见君,莫不敛衽而拜。”’《留侯世家》曰:“陛下南面称霸,楚君必敛衽而朝。”皆指男子也。今称女拜为“敛衽”,不知始于何时。

    结发,汉语词汇,音jié fà。一指束发。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表示成年可婚嫁。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二指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也有说法,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三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敛衽,汉语词汇。音liǎn rèn。释义:1、指整理衣襟,表示恭敬。《战国策·楚策一》:“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2、元以后亦指女子的拜礼。明·高廉《玉簪记·假宿》:“我把秋波偷转屏后边,何处客临轩,敛衽且相见。”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的名将。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刘岳,应该为“刘岳尚”(袁枚漏一字)。《钦定四库全书提要·经部四·礼类六·杂礼书之属·书仪》:“臣等谨按,书仪十卷宋司马光撰。……盖书仪者,古私家仪注之通名。《崇文总目》载唐裴茞、郑余庆,宋杜有晋、刘岳尚皆用斯目。光是书亦从旧称也。”

    《书仪》,古代私家议注之通名。主要记载各种家庭礼仪,比如祭奠、相见、称呼、书信等。比较著名的有宋·司马光撰《书仪》十卷本。凡表奏公文私书家书式一卷,冠仪一卷,婚仪二卷,丧礼六卷。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江乙,又名江一,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国人,仕于楚国,活动于楚宣王期间,事迹多见于《战国策之楚策一》。狐假虎威的故事就是他说来讽刺昭奚恤的。

    安陵君,魏昭王之弟,是战国时期时一个小国安陵(现在河南省鄢陵县西北)的君主。该国属魏国封地,最著名的手下有智勇双全的唐雎。安陵君与江乙同时,有知时之称。

    张良,(约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去世后,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袁枚的考据精神大概在一段时间内突然爆发了。这回是“结发”、“敛衽”二词的辨误。袁枚的考据总是离不开诗。他以苏武《留别妻》诗证明结发乃“泛称自幼束发之意,非指称结两人之发也。”但我们看苏武诗原文:“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仔细读来,“结发”一词在此似乎既可以作童年伙伴解释,也可以作结婚风俗解释。可见,袁枚的考证还不够精准扎实。哈,我这是玩笑话啊。袁枚是个诗人,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他的诗及诗歌理论。人家的考据都是读诗之余捎带着干的,我们也就捎带着一读,不能太过当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44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xn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