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彭小六老师把《三步成师》一周共读的准备过程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给好讲师们观摩,特别幸运赶上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几个点是印象比较深刻。
理解了什么是一周共读,为什么要做一周共读和如何去做一周共读。
1.什么是一周共读?
一周共读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周五天的时间与体验者们一起共同阅读一本书。当然好讲师的角色是主讲人、领读者,把一本书中的重点搭建一个主题体系并用3-5节课向学员讲解清楚。
2.为什么要做一周共读?
一周共读适合有课程的好讲师去做,它搭建了从体验到卖课的通道。一方面解决了学员信任问题,因为学员的投入成本低(也就是一本书+一周5个小时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传递讲师的专业度,讲师可以通过共读活动向学员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信任成本低),从而让学员对课程产品产生好奇和期待。结合这两个优势,就可以低成本地实现课程的交付。
3.最后如何去做一周共读?
主要包括招募、交付(课程)、运营和成交四个环节,有学员,有内容,有维护最终达成交付变现。
最核心的还是要完成一周共读的课程设计。
从课程框架和内容来源的角度切入,课程设计有三个思路可以参考,分别是依葫芦画瓢、借壳上市和旧酒新瓶。
依葫芦画瓢是借用书的框架,讲书中的知识。适合一无所有的新手讲师,既没有知识体系,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碎钻的讲师,就要完全依靠解读的书(或者主题阅读的几本书)。新手讲师在前期不断的一葫芦画瓢能够培养实操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
借壳上市是用书的框架,讲自己的知识。适用于讲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虽然还没有体系,但是做了主题阅读,收集了很多知识点。这个时候就用书中的框架结构,把平时收集的一些知识点,也包括书中的知识点填充进去。
旧酒新瓶是用自己的框架,讲书里面的知识。适合讲师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结合书中相应的内容作为补充形成课程。
在观察小六老师做课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他的脑海里清晰的结构框架和庞大的素材库,特别佩服的是强大的取舍能力。比如准备第一节《外部知识萃取》是,从全真教、海底捞、北斗七星中进行取舍抉择的时候,要考虑时间限制、听课对象和擅长领域这些因素,最后确定保留海底捞。
这个步骤的删减取舍看似只有几分钟增减调整,却是内功发挥极致的过程。
内力只能是通过无数次的实操才能增长。
继续浸泡在洋葱圈学习,有一天我也一定能成为像彭小六老师一样优秀的好讲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