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高适

作者: 目送归鸿 | 来源:发表于2022-10-08 21:40 被阅读0次

    世人知高适,多以他为唐之著名边塞诗人。确实,他一生最好的作品正是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涯的那些诗篇。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代表了唐朝边塞诗歌的最高水准,特别是他的七言古体诗,更是高绝,可与李白杜甫相媲美。高适的人生与唐朝其他诗人颇为不同。早年他并不得意,甚至很是潦倒,但越到晚年,他的仕途倒是越走越宽,结局非常完美。《旧唐书》甚至说他:“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也就是说,自唐建国以来,高适是所有诗人中最为仕途得意一帆风顺的。

    高适家门虽不及岑参那般荣耀,但亦是显赫的,祖父高侃曾任安东都护,左卫大将军。唐朝的都护是镇守边关的大将,掌管着边疆政治军事诸多事务,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高适的父亲高崇文,亦是官场中人,曾任韶州长史,可惜英年早逝。家道中落,兼之门衰祚薄,高适少年时即孤苦贫穷。客居于梁宋。《旧唐书》说他“以求丐于自给”,或有过之,但日子不宽裕是肯定的。高适少时性豪爽,有侠气,喜欢四处游历,赌博射猎。不像其他诗人,年少时即读书吟诗,高适到了二十岁时才开始认真写诗,但他天赋异禀,上手极快,而且气势非凡,屡有佳作问世,一时世人争相称诵,名声日隆。

    因为生活困顿,高适早年一直隐居宋城,躬耕自给。但他始终胸怀远志,希图功业。二十八岁时,他开始北游燕赵,南极湘楚。并曾出塞外,前往东北,希望投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信安王李祎幕府,但都未曾得到赏识。首次出塞,让高适领略了塞外风光,见识了军旅生活,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他的很多著名诗作即描写此次塞外之行的所见所闻。如《塞上》《营州歌》《燕歌行》等。在那里,他很兴奋,“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他很新奇,“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走马”,他也羡慕,“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他也很落寞,“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纾”。立功无门,他只好失望而归。

    之后高适到长安参加科考,又遗憾落第。唐朝士子挣取功名无非几条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参军到战场作战,特别有才华的人像李白可以走走终南捷径,凭着更有名望者的推荐,直接见到皇上,进入朝廷为官。高适年轻时即曾到长安干谒,“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但并未遇到权要赏识。后入幕府不成,科考又落魄,只能隐居宋城,耐心等待机会。在他书剑飘零潦倒落寞之际,他的诗歌创作从未断绝,而且质量越写越好,名声越来越大。不得志的那些年,他与当时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得以相见,有些还曾一起云游。像王昌龄、王之涣、储光羲、毋丘俭、贺兰进明、李颀、祖咏、岑参、薛据等人,高适都曾结识唱和。他还与李白、杜甫共游大梁城,这次相聚,也是李白杜甫这对诗坛双雄唯一的一次际会,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称为“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其实太阳和月亮身边,当时还闪耀着高适这颗耀眼的明星。

    四十六岁后,高适开始时来运转。那年他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伯乐,睢阳太守张九皋。张久皋是名相张九龄之弟,自己也颇为声望。得益于他的荐举,高适应有道科,终于中第。得授封丘尉,算是踏上了仕途。四十六岁的高龄,很多人都已经几十年的环海浮沉,准备隐居山林了,高适才刚刚开始进入官场。正所谓“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然而人生往往如此,就像奥巴马50多岁就卸任美国总统,拜登年近80才荣登美国总统宝座。好饭不怕晚。一个小小的县尉显然不是高适碗里的菜,而且那种媚上欺下的地方小官员生活高适也很不适应。他在《封丘作》中将自己烦闷的心情表露得一览无遗: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三年后,高适毅然辞去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等到的封丘尉,又到长安云游去了。他将目光执着地集中在军旅边疆,他的志向和才能终于得到了当时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将他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这是一次真正的机会,也达成了高适进入军旅求取功名的夙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高适和岑参一样,只能干一辈子的军事参谋,永远当人家的幕僚。社会动荡时代变乱,对多数人而言,是一种不幸,而在高适则是改变命运的绝好机遇。

    安史之乱发生后,哥舒翰奉命坚守潼关,由于唐玄宗一再催促哥舒翰出兵,在仓促出战之下,哥舒翰兵败投降,潼关失守。高适见机得快,一路向西狂奔,面见同样西逃的唐玄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一众官员都投降叛军担任伪官之时,高适不远万里来寻,唐玄宗当然十分感动,对他很是信任,即擢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直到刑部侍郎,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去世时获赠礼部尚书,极尽哀荣。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是典型的越老越好,富贵圆满。

    跟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高适仕途起步最晚,却最为成功。而且是越老越俏。这当然是因为高适有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志向,卓越的才华。但最为关键的是高适具有超凡的见识。比如潼关失守,高适为唐玄宗详解兵败之由。同时他认为蜀乃四守之地,乱兵难及,建议唐玄宗驾幸成都,以避兵祸。唐玄宗对他刮目相看。而在当初唐玄宗要大封李氏子弟,镇守地方要害时,高适极力反对,后永王李璘果然起兵谋反,佐证了高适的预见,肃宗感于高适之远见,特意召见了高适。高适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进讨叛军的谋略,而且预言永王必败,肃宗很是赞同,当即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永王李璘。后来他在蜀地为官,认为朝廷将蜀地分为西川和东川,分设两个节度使,增加了蜀地百姓的负担,容易出问题,后来果然发生了变乱。高适先后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和剑南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深得唐代宗的赏识。正是因为高适的政治见解和军事谋略高人一筹,才得到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几位国君的一致称许,所以他在仕途得到一路的拔擢也在情理之中。

    高适不仅官当得好,诗也是一流。无论是早期隐居还是后期行军作战,他从未停止过创作,那些塞外景致,战场风云,羁旅愁情,正是他绝好的写作题材。因为他性格率直豪迈,任侠使气,“语王霸衮衮不厌”,所以他的诗风雄浑悲壮,气势如虹,且多直抒胸臆,少用比兴,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时人和后人都对他极为推崇。杜甫曾对他高度称扬:“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宋刘克庄赞道:“高适、岑参,开元、天宝以后大诗人,与杜公相颉颃,歌行皆流出肺肝,无斧凿痕。”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评价道:“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可以说,对高适的诗歌,历朝历代好评如潮。

    清王士祯概括高适岑参二人之诗风云:“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确属的论,两人一个诗风雄浑悲壮,一个诗风新奇峻峭,共同构成唐朝边塞诗的大体风格轮廓和精神气象。高适的好诗实在太多。早期的《邯郸少年行》颇能体现他的诗歌风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激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这首诗为高适北游燕赵,自蓟北返乡途径邯郸时所作。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唐朝亦是游侠纵横的地方。诗中描写了“邯郸少年”放荡不羁、快意恩仇的生活,和利尽交疏世态炎凉的现实,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诗意慷慨激昂,豪迈跌宕,充分体现了高适“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的特点。他的《别董大二首》也是气质高迈,卓尔不凡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是作者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所作,其时高适贫穷困顿,很不得志,甚至连酒钱都付不起。但他并未哀伤气馁,一边安慰朋友说你的大名人尽皆知,一边自我鼓励总有一天会奋翮高飞,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和坚定执着的自信。

    虽然高适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有讽时伤乱的,有怀古咏史的,有忧愁民生的,有抒情咏怀的,有送别唱和的。但成就最大的还是边塞诗。最能代表他风格和水准的当推七言古体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据传为曹丕所创,本用以表达闺怨,写边塞军旅生活,高适是首创。诗中既讽刺了主将骄奢淫逸,不恤士卒,轻敌冒进,指挥无能的愚蠢,同时歌颂了将士们辛苦戍边,奋力杀敌,热爱国家,敢于牺牲的精神。全诗寓意深刻,雄浑悲壮,慷慨激越,气势畅达,笔力矫健,虽为高适早期作品,但系其平生“第一大篇”,实属杰作,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是唐朝边塞诗中的最强音。

    高适在官场上是大器晚成,在诗歌上却早具盛名。他的文学才华,有力地推动了他在仕途上的攀升,而他的仕途经历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仕途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以说,他是极少的未以才高而妨害仕途者。自古才大难为用,在他身上失却了惯有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器晚成的高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bw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