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絮語
"別卻春風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煙。
家人預理上墳事,五日前頭折紙錢。"
清明節到了,暮春已近,氣清景明。《歲月百問》中寫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自有它與天氣物候相聯的動人之處。《歷書》如此解釋"清明"這一名字的由來:"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淸明,盖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曾子曰:"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民徳歸厚矣。"淸明祭掃,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習俗,在這一天,游子返鄉,回歸故里,祭祖尋根。因為在中國人的生命里,祭祖是為了記住。記住你的姓,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從何而來,記住你又為何而去,唯有記住過去,我們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我對清明的認知是在我母親去逝之後才有更深的感觸,孩提時代在故鄉不韻世事,也對清明印象不深,只是知道在清明節要吃雞蛋,那时候生活很艱難,能夠吃一個雞蛋都是很奢侈的事了。我少小離家,背井離鄉,母親在這落難之時為兒擔憂而不幸辭世,作為她唯一的兒子卻沒有能夠為娘送行,成為我終生之憾事。每當清明時節,我都會不遠千里回家為母親祭掃墳墓,以期母親能夠諒解,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和思念之情。給母親的墳上把土,希望能夠長出新的苗,給娘多燒些紙錢,讓母親在那邊衣食無憂。再給娘跪在墳前磕幾個頭,點上一支煙給娘說說話,嘮嘮家常。我不能把這些年的不幸和艱難告訴娘,以免讓娘為兒擔憂受怕,牽腸掛肚,禁不住潸然淚下。或許娘能夠感知兒的遭遇和況境,我只能告訴娘家里的一切都好,切勿掛牽。老天安排讓我成為娘的兒,您成為兒的娘,這種血親是無法割捨的,如果有來生,我們還做母子,您還是兒的娘,不知道娘能否聽到兒的心聲。風吹草動,傳來陣陣的聲音,仿佛是娘在给我說話,娘聽到了兒的思念,化作春草呢喃,我和娘就這樣對話着,彼此都聽懂了言語。我起身要離去,再看一眼母親的墳墓,再磕幾個頭告別,明年的清明節我還會回家看看娘親,但願能夠衣錦還鄉,光耀門楣。
畢竟我離家太久太遠,總是把思念掛在心頭,把鄉愁溶進酒里,一飲而盡。我飲的不是酒,而是對故土別離的感懷,是鄉愁的慰籍,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思念。春山如黛,恰如思念綿延不絕,風過無痕,如同生命來了又去。在這場盛大而清靜的回憶里,讓我們學會了告別,學會了面對離開與失去,珍重地對待每一個擁有的日日夜夜。
細雨紛飛,煙柳垂淚,行人斷魂,是對逝者的緬懷;萬物生長,惠風和暢,天清地明,是對生者的祝福;萬物有靈,春發几枝,懵懂初醒,是對生命的啓示。
生命不就是如此嗎?一邊流淚一邊歡笑;一邊逝去一邊生長。在過去的歲月里,我曾經為兩位闖海人寫過悼詞祭文,一個是范建明一個是劉波,他們都是過去商界的風云人物,都是命運多舛,時運不濟,在風光無限之際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個去了歐洲一個去了日本,一個命逝他國,一個魂歸異鄉,這就是中國商人的命歸,許多人的命運都和他們一樣在死亡的路上狂奔,就看誰最先到達終點了,我們所有的人都一樣,誰也逃不了死亡的結局。很多中國人怕死,因為我們沒有受到過死亡教育,才對死亡產生了恐懼感,人來到世間最終目的就是死亡,有些人為了多活幾年,買些养生藥吃,希望能延年宜壽,最後上當受騙,這樣的事很多,其實世上是沒有任何靈丹妙藥能讓人長壽的,連秦始皇派徐福東渡都沒有尋到長壽之藥,更何況常人呢?正確地對待死亡,或許死亡是最好的告慰。中國人特別忌諱"死亡"這個字眼,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能說這個詞,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關乎於團圓與美滿,唯有清明節關乎離別。
老范和劉波生前都是我的好友,老范雖然年邁但仍然壯志未踌,渴望能夠東山再起,再揚雄風,無奈英雄氣短,已是末路,他把希望寄託在某人身上,因為他曾有恩於某人,但時過境遷,冷漠無情,老范遭此際遇,仰天長嘆,抱病而逝,令人感到痛惜。劉波一生風流,才氣橫溢,娶了許睛為妻,后流至日本,亡命東京,其才華和智慧非常人所及,生命出版佛教詩集,算是留給世間佳作。我家客廳一套《二十四史》便是劉波所贈。
清明時節緬懷親人,更緬懷過去的友人,人的一生,是遇見與別離的一生,所有曾經路遇的朋友都是我最終的牽念。在清明時節祭先祖、故人、往昔,是告慰自省,也是身心調整。
"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烟。"
清明清明,清生命之惑,明生命之理。清明節作為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而今卻被限制了燒紙,其理由是為了安全,如果清明掃墓不燒金紙,那還有什麼文化傳承?親人們在那邊等待錢用,那邊也是出現了經濟危機,怎不能空手去上墳吧?一年一度的節日也是給逝去的親人送一年的生活費用,不讓燒紙有失傳統,不尊不孝,成何體統?
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有太多的感慨與無奈,弘一法師有四個字:"悲欣交集。"人生莫不過如此吧,好與不好才構成它的全部,悲與欣都記住,生命才能有完整的記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