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自然教育

作者: 辛琳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14:07 被阅读0次

    1. 稀奇古怪的实验

    国内一位知名教育专家曾经在某城市做过一个实验,她邀请各种人都来参与。一听做实验,很多人兴致勃勃地赶过来,他们想知道高大上的实验究竟怎么做,自己在这场实验中怎么参与,他们具体要发挥什么作用……。来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一拨拨地来,饶有兴趣地询问怎么做实验,可是哪有什么专家,他们看到过道里一把椅子上坐着一个老大妈。老大妈摆手示意这些来参加实验的人进身旁一间屋里去转一转。这些人疑惑地走进屋子,没走几步,立马折转身出来,几个人聚在一起叽叽呱呱地站在过道里嘀咕:“做啥实验?房间里啥都没有?我们咋做实验?”几个人疑惑地询问着,没有人回答,等待没什么结果,他们一起结伴走了。好奇的人继续来,继续兴致勃勃地要求做实验,可是对这个门口大妈很低级的要求:进房间里去转一转,人们却做的不痛快,不愿意。有些人将身子斜斜地伸进房间,脚呢还在门口,只是探探头,打量打量这个房间,待看清楚,看明白后,立即将上半截身子抽回;有些人按照要求进了实验的房间,只试探着走了几步,立马折转出来,站在过道里疑惑一会,转身离开。

    门口闲坐的大妈就是教育专家。她守在门边,眯着眼睛看起来像打盹一样地,其实她一直在留心观察着每一个来参加实验人的表现,并且做详细的统计,之后她对这些人表现都做了归纳分析,将实验结论上升到群体性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所有来参加实验的大人们表现都不好,只有一个穿裙子小姑娘,她挣开大人的手,跑进了这个所有大人们畏惧的实验房间。咦,好大的房子呀,她惊奇地发现,这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她在里面快活地跑了几圈,跳了一会幼儿园里新学的舞蹈,再对着墙上的大镜子做了一会鬼脸,摆弄了几个姿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等家人喊她,要带她回家时,她才从房子里跑出来。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年级还小,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个故事。当时也很纳闷,这个教育专家葫芦里卖什么药,这究竟要做探寻什么结果?不过是一个空荡荡的大房间,其中一面墙上挂着一面大镜子,参加实验的人,只要求进房间转一圈就行。可那些参加实验的大人们,他们属于各行各业,一个个结伴来了,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多待一会,即使是几个人一起来,也不会在房间里多走几步,除了那个小女孩。这个故事后面有一段解读文字,我当时年纪小,对有点深奥的文字参悟不透,直接飘过,我当年真没有弄懂为什么要做一个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它要测试什么?实验结束后,这位一把年纪的教育专家得出了什么结论?,惭愧,我只是大约记住了这个实验过程。

    过了好久的时间,我逐渐地想起这个早年读过的故事,也逐渐理解:这个实验是在测试一个人的独处能力,一个人独自面对空旷的能力。在这场实验中,可以测试出一个人能否在孤独的环境中泰然自若,在陌生的空间里,能否从容坦然,这是一个人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有坚强自我的一项评价标准。

    在这场测试中,各种职业的人络绎不绝地来参加实验,但是他们的举止、行动在这种实验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各种社会阶层的成年人几乎都是结伴来参加实验,他们在有人伴同情况下,都不愿意走进这间空无一物的大房子,即使进了房间,人也待不了几分钟,更不用说,独自一个人来参加实验,独自一个人进入房间,在一个陌生又空阔的环境里从容自在地完成实验的要求:进房间里转一转;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独处能力,独自面对空阔的能力,他们没有这种无论身处任何地方的坦然自信;他们更没有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自己独自相处,看见自己,审视自己,矫正自己,对话自己的能力。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有人在,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在,自己才有依靠,才有安全感;空荡荡没有人的地方,即使空间再小,他们也难以待下去,即便有同伴相陪,也难以驱散心中的不安定。说白了,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没有信心,对环境没有安全感,需要寻找倚靠,需要抱团取暖,需要在熟悉的环境中容身的不安定,不自信的心理,这种心理好吗,不好。

    这种群体的心理,至今依然延续。我们时下流行的中国社会群体特征:好烦好乱好热闹,但是人们还是要跻身在人群中,在人堆里混着,吃吃喝喝,海吹胡侃,只要有人在身边,只要存身在人群中,才觉得自己存在是有价值、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自己的身体有安全感。所以你看到:麻将馆里,打麻将、扑克只需要几个人直接参与,但是旁边围着一众看客,还有人抱着小孩在旁边伸直脖子看,环境再乌烟瘴气,地方再逼仄狭小,还是要挤在这一块地,只为图个热闹;人们明明担心地沟油,知道餐馆里吃饭不安全,但是一有聚会立马飞奔去,在聚众狂欢里,情感才有放置,才有满满当当的安全感,才觉得自己属于小团体,没有被人遗忘。所以,我们的风尚是一窝蜂,哪里人潮拥挤,就要去哪里,即使挤破头,也要争先恐后地挤进去。

    2. 独特的感知力

     前几年,晚上临睡前和女儿一起看公众号《最绘画》里推送一篇文章,标题是《这个女孩的画一副卖6000美金》。什么样的画能卖6000美金,点开去看,是国外一个女孩画的油画,以风景画为主。有一副画的是荒原里,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没有尽头,小路两边是风中低伏的绿草,一侧还有一条小河被茂密丛生的水草掩映,青绿的草地在画面中延展,远处隔着很远的距离是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意的是大片的天空,铅灰色的云层很厚,她用深浅不同的灰色勾勒出翻腾、变化莫测的云层。这是一个小女孩,没有人陪伴,路上也没有一个人,她战战兢兢走在自己从没有走过的路上。风声,草木瑟瑟声,头顶的乌云变化,远处的遥远、未知,都让她惊惧到瑟瑟发抖,但是她仍然拼尽全身的气力向前走,她要去哪里?

    第二幅画:是一片阴暗的森林,画的正中央,也是最光亮的地方,有一只优美的梅花鹿。梅花鹿本来是要朝画的右边跑过去的,可是它扭转头,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充满惊喜地看着正前方,梅花鹿一霎间看到了什么,它惊喜的眼神,让它焕发出神性的光彩。梅花鹿扭转头定住了,眼睛闪闪亮,它在和谁对视?当然是画家,画家是一个很小的女孩,她一个人走近幽暗的森林,正好和一只在林中游荡的梅花鹿撞见,梅花鹿愣怔之下,盯着小女孩,小女孩在看到梅花鹿的一刹间也惊慌不安,但双目交接处,她们彼此卸下恐惧,彼此凝视着对方,都充满着好奇与友爱。

    这一霎间的感动留在了小女孩的心底,长大后,她把这种感受用笔画出来。无独有偶,我也曾经撞见过一只小松鼠。那是去年夏天,我带着两个小孩在一个公园里转悠,我们绕开人多的地方,走在一天僻静的小路上,这条小路引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疏阔的小树林。林间的草地上,我们突然和正在奔跑的一只棕灰色的小松鼠相遇,它立起身来注视着我们,我们也一动不动,静静地看着它,夕阳的余晖从林木间穿过来,草地上一道道的金色光芒向我们这边伸展,越到这边,力道越弱,草地的色彩也成了暗暗的绿色,那只小松鼠就在一片金色夕阳的背影中,静静地立起身,惊奇地看着贸然撞到眼前的我们,我们没有说话,也没有欢跳,也没有掏出手机拍摄,我们彼此就这样好奇又兴奋地看着对方,时间凝滞,只有金色的光芒在铺展在树林之中,树林之外。

    可能是我们谁稍稍动了一下,这只小松鼠转过身伏在地上,背转身蹦蹦跳跳,跑出好远,远处又跑出来几只小松鼠,它们一起在草地上追逐着,看着它们这么快乐,我们一步一回头离开,真心恋恋不舍。我有时候想起这只小松鼠立起身,歪着脑袋看我们的样子真可爱,那么在它的小眼睛里,我们呢,好在当时我们并没有恶意,在小松鼠的记忆里还不算坏。那一次经历成了我给孩子最值得夸耀的故事:“你瞧,咱们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遇见了一只小松鼠……”

    绘画作品里,画家用色彩技法展现出的不止是眼前的风景,重重叠叠的色彩里还蕴含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份感受借着画作传递出去,遇见喜欢的人,触动着他们的感知,所以这个小女孩的画作受到喜欢,喜欢的人遇见喜欢的画,他们认为自己花六千美金值得。

    偶然参观画展,看到一些展览的风景画,技法很纯熟,光影色彩都完成了,但是没有融进自身的情感,所以风景看上去很平淡,欣赏的人看过去,不过是一副习作而已,没有共鸣与共情。看起来,尤其是艺术家,要有独特的感知力,且将这份独特的感知力发挥出来,价值自然应运而生。

    3. 优秀人物的孤独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的这首诗很多人都熟悉,中国儿童从小都在背诵唐诗。但是诗后面的故事、情致呢?

    李白是一个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这首诗。为什么一个人游?人家前天一大帮人在头儿的带领下游过了,单单撇下他一个人,不带他玩了,他只好自个儿玩,一个人游览敬亭山。站在山顶上,李白看云、看蓝天、看飞鸟,与高高耸立的山峦默默对视,被团队遗弃的心情很难受,心境是不一样的孤独,但是他的性格很顽强,很坚韧。他写下这首诗,一方面告诉他人,你们不带我,我自个也能嗨,另外一方面,是告慰自己,没关系,不孤独,还有敬亭山与我相对,还有天上的云来陪伴,还有高天上的鸟儿……。

    音乐家贝多芬因病丧失听力,但是他还继续谱写大量的交响乐曲,为什么他能将自己的音乐生命继续推高到澎湃激昂?丧失听力,只是听不见他人的语言,阻挡了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但是他自己的心底还是流淌着音乐。听不见声音,挡不住他对自然的喜爱,他与自然的交流。他的创作从这里进入转折期,作品更浑厚成熟,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欢乐颂》就是这时候完成的。

    纵览古今优秀人物,他们大都经历过一个与人群脱离,与自然交流的时期。与人群的脱离有些时候是主动的,例如《瓦尔澄湖》的作者,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主动在瓦尔澄湖边的森林中建起一座简陋小屋,生活了两年多,写下了他在这片安静之地独居生活,所闻所思,集结成《瓦尔澄湖》一书。有些是被动离开,他的思考,他的为人处世无法被周围的人理解,或者直接反对,视为异端,被人群排斥,只好生活在人群之外。

    4天地无垠

    家长们都想培养自己的孩子杰出,优秀,但是优秀的背后要承担什么,做家长的却从没想过。所谓优秀,首先是和其他人不一样,和其他人不一样,必然要承担不一样的后果。对待优秀人物的态度,反映的是整体社会的接受、宽容程度。如果这个环境足够宽容,那么,这个优秀的人不至于被孤立,能追上他的思考,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虽然少,但是群体最起码不排斥自己看不懂、想不明白的事,人间俊杰还是能被群体容纳,不被社会放逐;可这样的社会很少,社会保守力量强,对优秀的打击迫害更强,或者就根本不允许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存在。

    一个优秀的人生活在这样保守的社会该怎么办?家长们可曾考虑过,某一天,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杰出的人,拥有出类拔萃的品质,他该怎么迎接来自于他容身的群体,团队里熟识的人,对他的挤兑、排斥?

    有些人将自己优秀的羽翼剪断,和社会混同在一起,有些人掩藏起自己的优秀光芒,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平凡的人,与所有人混同在一起,逐渐消融尽自己的优秀;还有些人在社会的逆淘汰面前选择自杀去抗拒……。优秀人物的出路在哪里?其实优秀的人还有一条路能走,他不用剪掉自己优秀的羽翼去迎合、苟合大众,也不必收敛自己优秀的光芒,优秀的光芒收敛不了,也不必硬要宣扬自己的优秀见地,思想、生活方式与群体去对抗,即使被社会排挤,抛弃,也不必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抗争。

    天地无垠,天地辽阔,你还能在这个天地之间真诚地生活着,在山川辽阔纵横四野中乐山,在江河澎湃气势滔滔中乐水,山川奇峻,得有心之人欣赏,就像贝多芬,没有听力,听不见别人的语言,但是他自己的内心的澎湃,可以用音乐的符号来展演出来,李白呢,即使被群体冷落、遗弃,也不会弯折下自己的胸中的一腔浩气,这个世界自有容身之处,自有自由表达的出口,在天地之间,你是自由的。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该带着自己的孩子进入自然,在自然界里接受美的陶养,认识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量。若干年后,他成长为一个独立且优秀,不寄托不依赖他人的人。这样的人,去参加教育专家的试验,他会很欣然地走近这间空荡荡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以自己的方式踱几圈,他的内心里有一个比这个房间更大更远的空间,他怎会畏惧不前。

    再者,个体走向优秀,其实走的一条永远在超越的路: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超越过去,超越现在……;也是一条探索的路,他的源源不断向前开拓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里?他该从哪里获取勇气与信心超越,他依靠什么信念,坚定地走在不断优秀的路上,他的信心、力量还是来自于自然界。

    山川起起伏伏,腾跃出龙虎之势,山林中草木一层层郁郁葱葱,顺着山的脊梁将生机盎然向大地的纵深处伸展,一个优秀的人站在自然界的最高处,山峦顶上,生命的厚度与力度在这里增长;站在自然界力量汇聚的地方,江河、河海汇聚之处,生存的信心与勇气在这里增强。即使他不是优秀的人,在人群中受到背叛,利益的倾轧,他也能从自然界草木繁茂地生长,鸟儿吟唱、蝴蝶翩跹中获得生命的温暖,寻找到心灵的舒缓。

    大自然会慷慨无私地容纳每一个孤独的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他捂着伤来临。自然界的澄明,纯净会清洗笼罩在他头上的阴云,草木的葱茏蓬勃,会给他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山川的雄厚,奔腾的河流,给予他坚持的力量;自然界的宁静渗透到他的内心世界,自然界的空阔、辽远张开了他的眼界空阔、壮美;他感受到的世界是空阔的,是无垠的,他的内心复归宁静,从容、祥和。

    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不是弃绝社会,这是在完成人性中另外一个阶段的成长,这世界没有几个人有机会,能幸运地去完成这样一段宁静的自然陶养过程。当他在山野中来去,汲取了来自自然的力量,他会成为一个坦然、从容的人,一个有自我的力量与信心,一个永远打不败的人。

    辛琳于2019年12月15日

    图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可忽视的自然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mm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