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先生何等的悠闲,何等的境界!许是有些愤世骇俗的现实逃避,许是哗众取宠的故为做作,也许是我自岿然不动的独到清高……
不管是哪种的许是如是,陶公在隐世的隔绝中透过东篱悠见南山,这又是何等的宁静,何等的逸致,何等的悠然自得……

小的时候,跟着祖辈的大人们提着贡品穿过几处人家巷尾,来到庙里烧香还愿。奶奶说,我小时候身体弱不好养,得亏神明的保佑,我才安乐易养。奶奶反复地叮嘱着我,要记得神明护佑的恩德,每每来到庙里跪在神明像前,我也都是听话地虔诚磕头祷告。
乡亲们也都到庙里烧香,许愿、还愿,还愿、答谢,答谢、许愿,许愿、还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神明护卫一方安宁。在神明的保佑下,乡亲们的忧心焦虑大多得到指引解决。对神明的信崇让邻里乡亲更加和睦友善,他们知晓有神明的护佑,他们负责安居乐业,总会有应得的回报;有着三尺头上的神明,为非作歹总会得到神明的惩罚。
那是一方宁静。

我开始喜欢旅行中的朝拜,确切地说我热衷于朝拜中的旅行。
起初跟着师傅们进寺、点香、磕头、添油,随着师傅总结性的结束发言:功德圆满,有缘再来。我们心安理得地踏上回家的路,继续回归到满地鸡毛的工作生活中。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心中多了一方宁静,神清气爽、干劲十足!
那时候,生活在喧闹的都市,匆匆奔波仅是为了碎银几两;那时候,踌躇满志却又总是抑郁不得;那时候,想着放下种种的求不得,寄情于宁静致远……
喜欢点上一根檀香,提起炭火之上的生铁水壶,让沸水冲入清香沁人的茶叶之中,注水溢出滋润了略微上色的紫砂壶壁,拿起壶盖划去浮沫,请汤入杯;先是拎起壶盖鼻品茶香,端起茶杯,小口细泯,再分三两口将茶饮尽,茶气随茶汤入口入喉,趁着茶气未在体中扩散,随着气息吐纳缓缓由鼻呼出。清新的茶香浸透了心肺,细细地刺激着嗅觉神经,由内而出的茶香混合了扑鼻而入的淡雅檀香,在优雅的古筝背景乐的烘托中,我沉浸在虚幻的宁静里。

总想着自己能够寻觅装饰一方雅间。一派文玩摆设,香木桌椅安放其中,松竹梅兰点缀其里,饭后闲时静坐其间;或是盘玩把物,或是闻香品茗,或是抄经礼佛……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好贪,我好嗔,我好痴。
原来我一直追寻的隔世,却是避世。说着自己读懂生活热爱生活,却又总是贪婪地索求着种种的奢品,而来填补心中故作避世所引来的不安。

小和尚在寺里吃斋念佛,整日修行,劈柴扫地,念熟了经书戒律,看惯了花开花落,远隔了凡尘往事。不知日出日落多少回,不知春来冬往多少次。
师傅说下山去吧!
小和尚苦行下了山,开始了托钵化斋的修行。淘气的孩童用木棍敲打他的钵盂,围着围裙的大婶数落着他年纪轻轻就想不劳而获,饮酒正酣的食客倒是大方,施舍了许多残余的荤食……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

许自己一方宁静。
哪怕席地而坐,哪怕残杯淡茶,哪怕无花无酒……
不在南山下,采菊也悠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