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从事自由职业,经济状况没问题,工作时间自己可以掌握,但他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上,努力地赚钱,让生活质量打了折扣,也疏忽了自己的家庭。既然从事自由职业,就应调整工作比重,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愿意,身心仿佛被困住了,常抱怨自己很疲惫。
已经感到很疲惫了却不做出调整,M给出一个理由:“我没办法调整。如果我不多赚点钱,我会感到很害怕。我没有安全感。”
“既然工作时间自由,经济条件又许可,为何不调整时间,提升生活质量呢?”局外人无论怎么说,也无法让M改变。
以冰山模型图检视,“时间用于工作,努力地赚钱”是冰山上层的事件。驱动M努力赚钱的是什么力量呢?从M的理由来看,是M的“害怕”与“不安全感”。
冰山是内在工程,当内在改变了,外在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不投入工作,你会害怕呀?你要谈谈害怕吗?
“你害怕什么呢?
“这个害怕有多久了?
“这个害怕怎么来的?
“类似的害怕,是从小就有的,还是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有的,还是进入家庭之后才有的?
“引发你对缺钱的害怕,那个事件可否说说?
“那个事件带来冲击的同时,还带来什么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你是好的吗?
“你怎么看待害怕?
“你期待害怕减少吗?
“你想做害怕的主人吗?
“你愿意靠近害怕吗?
“当你害怕的时候,你是有价值的吗?
“你接纳害怕中的自己吗?
“当你害怕的时候,你怎么看待自己?”
“害怕”是感受层次,位于冰山水平面下,一般人知道自己害怕,却不知道被害怕控制,不知道如何靠近害怕,不知道害怕从何而来,不知道如何应对害怕……
当内在的“害怕”成了主题,往水平面下的内在探索,问句环绕害怕的成因、过去的事件,对害怕的观点、期待,面对害怕时渴望,以及害怕时的自我。
对话交织着时间与冰山,探索过去的事件的影响与其对内在的冲击,通过探索让M觉察,让M决定自己,让M成为自由的人。
解决问题不从内在入手,往往徒劳无功。
一般人解决问题,想到的方式就是说服、说理、命令,或者指责。即使对方听懂了,也没有办法做到,因为内在的改变,需要深刻的体验,需要联结到真正的渴望。
一般的方式是提问,即好奇对方。
如果想通过表达让对方有力量、感到被重视、感到有价值,或者感到被接纳,就要让对方联结到他自己的渴望。
表达者不忽略渴望层次,有几个重要的要素:
其一是表达者在表达时,要能联结自己的渴望。
其二是表达者的表达,只是单纯地想传递联结,并非想解决问题。
其三是表达者的表达若能传递给对方,即使对方在接收表达后仍然不能联结到渴望,你也能够接纳,并持续地给予关怀。
人的能量来源,冰山归类为“渴望与自我”,启动人的能量,能让人感觉有力量,有幸福感,感到安全与可信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