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鱼爱吃猫
《简单的逻辑学》,我们读这本小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避免成为一个缺乏逻辑的人。所以如何辨别非逻辑思维,从源头上避开,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今天的这一章,讲的就是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在我看来,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也是特别精彩的一章。
或许这一章并不能把非逻辑思维的根源总结完毕。毕竟人类的思维如同汪洋大海,翻出什么样的浪花都不奇怪。但作者在这一章总结了一些非逻辑思维的根源,而它们正是从古至今,人们踏入次数最多的那些误区。
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下这些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01 怀疑论
怀疑是理性思考必需的一种素质。如果一个论证确实存在疑点,我们当然要质疑。但这种质疑是在我们已经拿到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合理地质疑。这种有益的怀疑,能保护我们做出正确的推理。
但是,如果把怀疑论作为一个长久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极度危险的。它在推理开始之前就已经设下障碍,扭曲推理的进程。持怀疑论的人分为两种:
极端怀疑论者:他们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结论,因为如果世界上没有真相,就无法对任何命题加以判断,也包括上述命题。极端怀疑论者容不得不同意见,钻牛角尖是家常便饭。
中度怀疑论者:他们勉强承认世界上或许有真相存在,但坚持认为人类没有能力探知它。乍一看,这种人的观点似乎有点道理,然而他们的问题在于,真相如果只存在于理论上,而不能通过实践去检验,那这样的真相等于不存在。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两种怀疑论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不相信真相的存在,只不过前者更加外露一点。
逻辑的本质是关于真相的,如果真相只是一个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那逻辑也将不值一提。我们要警惕那些怀疑论者。
02 逃避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永远宣称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作出确定的判断。这种情况通常与宗教信仰有关。一个无神论者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神,而一个不可知论者宣称他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神存在。
不光是宗教,不可知论者在任何问题上都持不可知的态度。与怀疑论者的区别是,不可知论者既不否认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们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都知之甚少。
不可知论者在逻辑推理中也有一席之地。当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时,我们就是一个诚实的不可知论者。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则不一样,他们把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样视为不可逾越的。即使在对一个事物做了长久深入的调查之后,他们仍旧会说“我不知道”。
这与你在真正无知时所说的“我不知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对逃避性不可知论者来说,它更像是借口而非理由。这样的无知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03 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悲观者习惯对一个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而盲目乐观者恰恰相反。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曾经对这两种人作出过非常精辟的分析,当时的中国,亡国论出自盲目悲观者,速胜论出自盲目乐观者。
这两种人在看问题和做逻辑推理时都带有偏见,因为他们在深入了解事物并对其做认真分析之前,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为了让自己显得正确,一个盲目悲观者会假设:1,要辩论的问题是荒谬的;2,他的对手很愚蠢;3,辩论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这样的态度带来的问题,除了内在的不合逻辑外,还阻碍了我们探究真相的可能性,将悲观的预测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而一个盲目乐观者,在初次的接触后就会开始给事物下积极的结论。他们除了能给我们一个扭曲的美丽现状之外,还能带来无尽的失望,因为事实总会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
无论是盲目悲观者还是盲目乐观者,对所处的客观世界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填塞了自己主观愿望的那个想当然的世界。
04 眼界狭窄
我们说逻辑的意义在于发现真相。而在被发现之前,真相的确切位置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要解放思想,探寻各种可能性。如果一个人拒绝某些可能性,只因为这些可能性违背了他的预先设想,那么这种拒绝就没有理性的基础。
从无数实践的经验来看,探寻真相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设定研究范围,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
05 受情感影响
有一个不需要从课本上学习的心理学常识: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我们要远离情绪的影响。这么做有时很难,即使成功了,也不见得会是一件好事。但无论如何,放任情绪主导你的思维,一定会带来理性的削弱。
人是情感的动物,我们天生具备丰富的情感。强调理性思维并不是让人完全摒除情感的存在。我们实际上应该培养让两者和谐相处的能力。促使人们作出合理论证的是智力因素,情感可以存在,但不能左右它。我们永远不能因为一个结论美好就接受它,我们接受它只能因为它是正确的。所以要记住以下的基本原则: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只有真相,值得人们欢呼雀跃。
06 推理的起点
推理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思想工具,像其他任何工具一样,它本身无所谓善恶。好人可以使用推理,坏人也能。历史上有许多臭名昭著的罪犯拥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他们预谋和组织犯罪,并获得与设想一致的犯罪结果。
在这里,他们预先设想的本身就是错的。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逻辑并不仅仅是正确的推理过程。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起点本身就是扭曲错误的(也就是不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那么即使推理做到了和他的思想保持一致,它同样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要始终牢记一点: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理想的辩论中,输赢并不是目的,从中发现事物的真相才是最终目的。
07 要辩论,不要争吵
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有许多人愿意花时间和你争吵,但却不愿意或没能力和你进行论证。不要在这种人身上浪费时间。
08 真诚和不真诚
没人愿意和一个不真诚的人进行辩论或论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论证的亵渎。然而绝对的真诚不一定代表正确,因为真诚无法将谬误变成真相。人要真诚,人更要正确。
09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而又高于常识。常识更接近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但常识不是完整的推理,仅仅用常识去论证是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所有结论的。固执地守着常识的人通常也被局限于常识照亮的那一小块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