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是村上春树的很有名的一本书,我喜欢上跑步也多多少少受这本书的影响。
你也许会问了,这跟专注力有什么关系呢?
先放一放,先讲一个书中例举的小故事:
有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于是行者又问他:“那得道以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不解,追问到:“既然所做之事一样,那何谓得道呢?”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如果你看完这个故事还不知道究竟意义在哪里,那就需要好好地学习一下《认知觉醒》第四章的内容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就是专注力。
专注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绪的专注,一个是学习的专注。
情绪的专注
上面讲到的小故事,要表达的就属于情绪专注的概念。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情绪上的”两部分。
行动从事的内容我们比作A,脑中想着的感受是B。
期初我们的行动和感受是统一的,即做A想A。
然而随着熟练度的满满提高,注意力就会慢慢的降低,最终身心开始分离,变成了做A想B,亦称之为“分心走神”。
比如当我跑步的时候,跑步就是行动A,而剩下的就是感受B。
一开始我是个菜鸟,跑起来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我每次跑步思想和动作都集中在跑步这件事上—— 做A想A。
慢慢的,我可以跑的比较轻松了,于是开始一边跑步一边听歌,听故事—— 做A想B.。
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胜枚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开车,老司机应该都有这个体验,当你一边脚踩刹车,一边打了转向灯,不停的左右开着路况,手上还打着方向盘,一套转弯动作一气呵成,然而脑子里其时是放空的。
这个概念其时在佛教中一个专门的名称,就叫做正念。就想前面故事里老和尚说的:“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就是最基本的正念的表现。
分心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觉得当下太无聊,想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第二,觉得当下太痛苦,想追求更加舒适的事情。
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所以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分心走神的本质就是逃避,面对困难时很容易逃避困难,让思想四处飘荡,于是不自觉的退回到了舒适区,这又是人性中“趋易避难”的体现。
我们的生命就是有一个个小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可以在每一个当下保持专注,组成高质量的人生。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练习收回感受,让感受回归行动。
学习的专注
因为我经常出差,属于“空中飞人”。
出差的途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优秀的人,可以随时随地的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中。
比如在登机口等待飞机的时候,专心一意的看书;比如在飞机飞行的途中,用笔记本电脑专注的看着外文的报告或者修改汇报的PPT。
我最崇拜的人之一俞敏洪老师,他可以每次做出租车都专注的看书,而我不行,我一看就头疼。
讲到这里,你应该理解这里说的学习的专注了,就是“主动选择信息”(比如看书或者做报告)并“深度沉浸”其中。也就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深度工作》讲的深度工作的能力。
想要获得这种能力,需要从以下四点进行锻炼:
1.有明确的目标。
这个里的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有可衡量的目标。比如我“我今天要学英语”就是个模糊的目标,而“我今天要背30个单词”就可以衡量你是否做到了。
2.练习时极度专注,即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
现在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倾听自己的呼吸,体会每次的落地,欣赏沿途的景色……身心合一,享受跑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