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的当天,兔子先生就给我订了一本《悠悠岁月》。
收到书后一直没有看,趁合围管理的时间打开书页,却发现是我这么多年读起来最麻烦的一本书。我花了二十天才读完这本书,查阅每一个历史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书籍和当时的热门电影,做了无数笔记才仿佛对作品有了一点了解。有作家评这本书具有很强的艺术实验性,有元小说的性质。而能够引起共鸣的一些话语,让我不由得代入自己的想法。
在阅读的同时,兔子先生给推荐了好几篇他认为非常好的书评及作者介绍,我一直没看,我认为在读一本新书的时候,必须要自己来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果过早的去看了别人的书评,会产生一些影响或者是先入为主的一些思想,就如我从来不看电视剧而看原著一样,直到今日才看了那些书评。
作者安妮·埃尔诺,法国著名女作家,诺奖颁奖词“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苏格拉底曾经有经典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涉及到这三个层面就会获得诺奖,这本书通过其自身经历,把读者带入自1941年到2006年期间发生的一切记忆,从国际风云到家庭聚会,从饮食服装到个人隐私,里面就常常有需要思考的人生。
百度对这本书是这样介绍的:“本书作者用自己首创的'无人称自传'的写作方式描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60多年的成长过程以及时代的变迁。像一本老照片集,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反映时间的流逝和世界的演变”。私以为起到断代作用的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憧憬自由的生活,对社会更迭加速发展中,不断适应的过程。
从战后的“腹泻、抽搐、白喉、百日咳、麻疹、水痘、腮腺炎、耳炎、支气管炎、结核病、脑膜炎以及物质贫乏的缺牙等疾病,到阿尔茨海默病使老人惊恐不安,到对艾滋病的恐惧最为强烈(艾滋病的耻辱取代了被遗忘的未婚先孕的少女的耻辱)。人们从“对物品的希望、期待,转向了对身体的保养,一种不可剥夺的青春”,意识到“健康是一种权利,疾病是一种需要尽可能迅速地补救的不公正。”
教育方面,“只有老师们指责电视占用了孩子们的读书时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变得贫乏”,放眼现在,游戏、短视频消耗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何尝不是他们深入学习,努力研究,驱动创新的阻碍?“孩子们焦虑地关注着父母的说法,家长们比较着各自对从未见过的放任自流进行教育和管理,禁止和允许……的方式,他们讨论私立学校教育的优点……他们想让孩子进一所好大学,一个好专业,一所好中学,有一些好老师——觉得只有自己有责任,向孩子灌输个人的成就感,一心指望孩子们能够永远都出类拔萃。”这难道不是我们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写照?
价值观方面,“消费……在冲动和理性之间进行着迅速的斗争”,人们为了一种唯一的欲望,一个唯一的形象,一种唯一的记忆,而不惜一切。“离婚清单——决裂——逃避——辱骂——重新希望”那么“您信任谁”?
当进入计算机时代,“技术上真正的勇气是'置身于'电脑面前,他的操作意味着一种达到现代性的高度,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智慧”“回忆和遗忘的过程被媒体承担了”。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让人们变得更加谨慎。
作者有很清晰的认知,“这个世界留给她和她同代人的影响,她要用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从很久以前逐渐转变到今天的时代——以便在个人记忆里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道德,一种哲学,无可置疑的生存方式,因为生活是真实的。不要习惯“暴力和世界的分裂”,要“渴望恢复最初的纯洁”。
我认为作者从小读的《乱世佳人》、《追忆似水年华》和《生活与命运》对她这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启示,尤其是具有普鲁斯特的风格,将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对生活的经历娓娓道来。
作者在致中国读者中最后写道,“在让你们沉浸于这些你们也经历过——也许不一样——的岁月的时候,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就是我产生共情的地方,虽然充满喧哗与骚动,只要以真实性为尺度,就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