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教无定法,但是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还是能看到理想课堂就是充满活力的,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时时有进步的课堂。
受此影响,新的学期,我的课堂也有了些微弱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80%的问题是用“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可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犹记得初读这句话时的惊艳,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课堂。这句话直接影响了我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从围绕着考点按部就班完成既定教学程序转变为以生为本,实事求是,灵活调整学习内容。而这种灵活度的把握方式就是预习,这学期教学实践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学生拥有了充足的预习时间,能够结合预习任务自主完成新课学习,而我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来调整教学内容。
曹操《短歌行》的教学重点是三忧,按照以往的教学程序应该是“找出诗眼——围绕诗眼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但是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我发现他们能够说出诗眼“忧”以及“忧”的内容,甚至用典的手法也能说出来,那这节课学什么?经过再次检测,我发现学生对于典故是粗略感知,故重点仍然是在典故上,但是这是结合具体诗句一个个引导,找出典故背后不同的情感指向。同时,曹丞相府在许昌,学生从小熟知,但实事求是地说,对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一面了解甚少,如果把这首诗的背景定在赤壁之战前,志得意满的曹操所求的人才应是具体的,还是泛指的?如何理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通过这样的探究曹操的形象就“活”了起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故我认为想要拥有活力的课堂,预习很重要,通过预习,能清晰的知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观点。
二、知识观念的转变
在《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一条中,苏式强调:不将知识和主题割裂。孩子小的时候大自然是主题,长大后人类社会是主题。我们的教材本身是包含主题的,但是我们教的时候主题就忘记了,就变成了纯知识,和生活割裂。课堂知识为什么不受学生喜欢?因为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按照这种要求我们就必须转变知识观:把知识看作生命的一部分,与生命打通,与生活发生联系。
准备开学第一节新课《沁园春·长沙》时,查阅各种资料,大多都是围绕内容也就是主席所创设的四幅图展开,但是依据过往经验,学生对此兴趣有限,结合单元导读和单元任务,确定本课“感知意象”的目标后,读着“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壮丽之景,我以“看景不如听景”为依据创设情境,以“找出词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理解意象,并通过意象探讨主席的情怀。学生们热情洋溢,从点到面,竞相说出自己的发现。
想要拥有生动的情境,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提高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而一旦做到这些,就会发现教材上有些文章虽然处于不同的单元,但是可以通过自主切割教材,实现文章新的功能。
高中写作以议论文为主,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但是讲《劝学》一课时,总结中心论点,明确分论点内容“为什么、怎么做“时,我把第二单元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引进来,进一步明确了议论文内容的三个大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又通过辨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二段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平时写作一般不写“是什么”,只从“为什么”和“怎么做”入手,就这样,学生对议论文的框架有了深刻的认知,写作时能够有一些逻辑思考,不只是生拼硬凑。
三、学生观念的转变
我们常说:教学是关系,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的确如此,在高中执教近5年,过节时也有已毕业的学生发来节日祝福,但这些学生都是曾经或有过心理谈话或教过两年以上或是我的课代表,总之是想起他们就能浮现出一个个生动故事的学生。
今年我教新高一,与这群学生刚相处了一个多月,人我还没有记个脸熟,但是这些孩子已经追着问我上学时的趣闻和学习方法了,这不是因为我的课堂有趣,而是今年我要求他们写“随笔日记”,本来是每天提取一个主题词,围绕主题词写一写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学生时间有限,变成了两天写一篇,每次我都会认真批改,遇到写得精彩的还会在班级里表扬,公开读一读。学生从抗拒到喜欢写,从不知从何写起到现在内容广泛:困惑、理想、趣事……只要他们觉得难忘的都能写下来,有的学生还能做到一天一篇,还有的学生把这个当成树洞,倾诉自己的心声,本子就成了我们心理交流的阵地……
小小的本子,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本陌生的面孔和心,也拉近了我们课堂关系,课堂前五分钟的内容也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所调整。
而这些变化,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带着学生走向诗与思。由此我感知到,教学是关系,但是首先得是教师走向学生,因为学生要的真的很少,只要我们用好方式,那么只要我们刚伸出手,他们就愿意接过去,携手奔向理想的课堂,甚至欢快的课外。
总之,我认为有效课堂是建立理解上,这个理解不仅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对学生的理解,更是对教学观念的新解。行动的转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愿我们在知行合一的教育路上收获幸福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