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公司2018年的内训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作为为数不多参加过TTT(Training To Trainer)培训的选手,决定总结分享一下课程开发的套路,希望能够有助于提升内训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开发的套路
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为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和授课准备三个环节。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是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现状和培训的目标进行梳理和分析。在《培训,我知道这些》里,提到了培训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类培训,每种培训的现状和培训目标都有对应的描述方式。我们通过调研,将调研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将现状和培训的目标通过格式化的描述方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培训的场地、设施、参加的人数等一些内容,以便于我们后期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此后,我们要将整理出来的这些信息与客户进行反馈确认,如果存在分析,则需要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客户,是指为培训买单的人;而为培训买单的人,并不一定是参加培训的人;虽然他们都可能成为我们调研的对象,但是最终培训需求的确认一定要为培训由买单的人进行,这一点非常关键。
课程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完成课程内容的设计、组织和编排工作。完成需求分析之后,通常会针对培训需求,设计课程的大纲,明确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标;之后,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讲述、提问互动、视频、图片和游戏。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需要根据培训的目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来设定。对于知识类内容,讲述和提问互动就可以;对于能力类的内容,则需要设计实操的环节;对于态度类的内容,就需要游戏或者专门的活动,通过在活动中让学员体验冲突,才能激发他们改变的意愿。完成课程大纲和呈现方式的设计工作之后,就要进行培训PPT和讲师手册的准备工作。其中,讲师手册是培训的“剧本”,详细描述了在每一张PPT播放的时候,讲师的讲述方式、讲述内容、如何与前后的内容衔接、如何与学员互动、讲解的时间等内容;可以说,有一个好剧本,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这部分工作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乃至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之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受前期需求分析和大纲及呈现方式设计的影响较大;如果前期工作进行的不充分,势必就会在这个阶段出现返工的情况。
授课准备的过程主要是进行试讲、不断进行PPT和讲师手册的修改工作。如果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借助摄像机记录试讲的过程,通过翻开录像,能够找到很多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自己快速的提升讲课的水平。修改PPT和讲师手册的最好时间,永远都是在讲课完成之后,这是为了下一次授课做出的最好准备。
写在最后
预祝公司今年的内训活动能顺利开展,听培训的和做培训的都能有很大的收获。
第46篇(46/1000),2018年4月27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