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每天和孩子见面,每天看见熟悉的人或物,我们是否有另外一个觉察,这些人和事并非与生俱来就是与我们同在,终将有一天离我们而去。
如果我珍惜,它也将离去,但我会感受到它在的时候美好,而不会等到以后去追忆。
dollar-gill-CGgEsvMsygM-unsplash.jpg阿姨会每天和我们说早安,会给我们准备一杯温水,会在下班后换鞋时接过手中的包。
早上孩子对我说,爸爸再见。我说过来亲一个,我带着口罩,他萌萌地对我说,亲哪里?我摘下口罩,他凑过来,在我脸上亲了一口,酥酥的甜甜的软软的。
我抱着他,心里洒满了阳光,上班路上心情很好。
上班出了地铁闸机,沿着60级台阶走到地铁口,由下往上仰望,看到彩色的光,顺着台阶一节节洒落下来,像钢琴键上跳动的音符。
地铁彩色台阶.jpg下班走出地铁,看到长长的车流尽头是红灯,仿佛跳动的信号,在告诉我要慢下来,听听自己的脚步。
晚上带孩子洗完澡,他会给我擦拭后背的水珠,孩子每天都在进步。但我之前很少看到孩子的美好,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一方面我埋怨他人对我很挑剔,一方面我不自觉地对孩子很挑剔。我们总是活成了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最近通过冥想,对自己的觉察和对孩子的觉察有有所增加。孩子的脾气虽依旧暴躁,但我静下心来考虑,他每次发脾气时间已经缩短了很多,强度也减少。
我曾经吐槽过孩子学习不专注,但他现在会更听我的建议,我让他吃完西瓜后再看书,以往他不会听,但他现在可以做到先吃完再看书。
这些都是不容易察觉的美好瞬间。
“智慧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每日觉知的体现”-仁观法师。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孩子的改变都是缓慢发生的,只要父母一直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杜甫写过《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自己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目的性太强会让孩子感觉到强迫。最悲哀的是父母自己做不到,而强迫孩子做到。只有当父母心绪平和,通过自己的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才可能引发孩子的转变。
德国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其作品《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更好地觉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拥有先觉醒,然后可唤醒孩子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