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铃,而是梦想”,为什么有的人每天早晨不用闹钟自然醒还不费力,而有的人每隔5分钟设了无数个闹钟,却还是磨磨蹭蹭起不来?为什么有的人树立起目标后可以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而有的人却只能依靠打卡系统逼迫自己,甚至还经常半途而废?
根本原因在于你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楚的思维认知。其实真正决定我们能不能坚持做一件事(行为)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比行为更高层的东西。
著名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曾提出名为“逻辑层次”的理论。
愿景层:关于我们想要实现怎样的人生,或者完成什么样的使命。
身份层:关于“我是谁”。
价值观层:关于“为什么”以及“什么重要”。
能力层:关于“如何做”,比如如何应对的策略、如何为人处世等
行为层:关于“做什么”以及“已经做了什么”。
环境层: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
现在我们把我们要坚持做的事情来归一下类,比如坚持早起、比如坚持跑步、比如坚持写作...
早起、跑步、写作...在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里都属于行为层,根据“逻辑层次”理论,每一层都是由更高一层来驱动的,所以行为层出现问题应该多去愿景层、身份层、价值观层、能力层去看一看,找到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你想坚持跑步(行为层),可是刚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就想放弃,这时候你就要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想坚持跑步?(价值观层),或者放弃跑步是因为鞋子磨脚?还是每天跑得太多了?(能力层),又或者你想通过坚持跑步完成什么愿景?(愿景层)
当我提出这些疑问时,你就会想:
能力层:我好像每天都跑了四五千米,对于刚刚开始跑步的人来说是不是负载过量了?我应该循序渐进,开始跑少一点,然后再慢慢增加里程。
价值观层:我为什么跑步?当然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美丽的身体
愿景层:我想通过跑步让自己尽量保持年轻,想到1年之后,自己身材苗条、肌肉紧实、小腹平坦、皮肤白里透红、身姿轻盈的愿景,是不是当下坚持跑步的信心又马上起来了呢?
我每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马上想到愿景层。
一个美好的愿景可以不断督促我们的行为,为什么那些参加打卡的人经常坚持不了几天?又或者坚持打完卡了,但一旦脱离打卡体系,就再也自觉不起来了呢?原因都出在没有脱离行为层去看自己行为,打卡只是为了打卡,所以我是很不建议大家看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去学什么的,表象看起来是在努力,但其实毫无意义。
“行为”本身其实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让你做出这些行为的更高一层的逻辑。它们才是你内在的永动力。
现在你知道自己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