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贺星龙初中毕业,报考太原市公立卫校,可6800元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这个数字对于一年收入才1000多元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根本承担不了这笔高昂的学费,望着这所自已心仪的卫校,贺星龙还是选择了只要3000元学费的运城民办卫校。可就是这3000元对这个穷困人家还是支付不了。他母亲在家里翻箱倒柜也才找出302元。由于家境贫困,无力承担学费,贺星龙曾一度想要放弃自己的学业和梦想。乡亲们得知后纷纷主动解囊相助,为他凑齐学费。拿着东凑西凑的钱,贺星龙热泪盈眶,他知道,他拿的是乡亲们的血汗钱,贺星龙在心里暗暗发誓,学完一定要回家乡为父老乡亲们看病,来报答乡亲们。
三年的卫校生活,贺星龙刻苦学习,省吃俭用。到县医院实习期间,他整天泡在医院里,如饥似渴的学习,他所管的每一床病人叫什么名字,做过哪项检查,用药后转归如何,他都拿个小本子认真记起来,每次查房,科主任一问哪床病人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一五一十的说出病人的疹疗经过。科领导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样不可多得的医学生赞叹不已,毕业之即县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有意挽留他,可贺星龙却一口回绝,他执意要回村当医生,他说:”乡亲们凑钱供我上学,就是想让自己在村里给他们看病,要是留在县城,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呀!”
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运城卫校毕业后,贺星龙义无反顾地从县城回到了乐堂村当医生。
回到家里,当务之急就是得有一间诊所,有一些常用诊疗物品,可美好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却隔着一条鸿沟。要行医要为乡亲们看病总得有个地方和必要的设施。可眼下,连最起码的行医资格证、听诊器、血压计、治疗床、氧气袋等等简单的常备药品都没有。这些都需要钱,没钱就没办法设置诊所的配件,配件就如虎添翼,眼前家里的状况自已也清楚,读卫校已欠乡亲们一屁股债没还清,他茶饭不思,他感叹自已空学一身本领,也没用武之地。
有一天,爸爸说:”星龙,你不用担心,我和你娘都会支持你,我们都商量好了,把窑洞滕出来作为诊所,再把家里仅有的两只绵羊卖了,加上家里卖玉米的400块钱,一定能凑齐960元。”在家里人的支持下,贺星龙买回来几件必需的医疗器材,星龙又向他老同学借了2000元,购回了一些常用的药品。
诊所总算办起来,可来诊所看病的人寥寥无几,但他并没有气妥,他觉得时间总能见证一切。空闲时,他备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在一家著名医疗网站报名培训学习,努力掌握国内外一些最新的医疗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了自已的医术得到乡亲们的认肯,他印制4000份行医宣传页,分发到周围所有的村庄,并郑重承诺: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宁肯多跑十趟诊清病,不可少去一趟误病情。同时,他又在自己的手机上设置了这样的彩铃声:“您好,贺星龙医生对各村常见病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不收出诊费”。岂不知,越过度宣传自已,越没有人信他。
一位创业有成的同学得知后,劝他放弃当村医,他说:当村医没什么出色的,钱挣得少,又没地位,有什么好干头的,不如跟他一起加盟一家医药公司做销售,那样来钱更快,一年挣个几万块不在话下,还是别干了,何苦呆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呢。可贺星龙认准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动他。
直到有一天,村里的张立山老人病情危重,家里人把他拉到县医院,医院连续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家人再三商量还是把老人拉回村准备后事。贺星龙二话没说赶到立山老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主动为老人诊治,为老人测血压,立山老人睁着半睁半开的眼睛有气无力地说:“星龙娃,回家去吧,别在叔这里费时间,叔是将走之人,活到这岁数,够本啦,回吧!”星龙轻轻抚摸着老人皱褶的手说:“叔,快别这么说,救死负伤是我们做医生的职责,只要叔有一口气,我就要陪叔到最后。”听后老人两行热泪无声地泣落下来。为了查清老人的病情,他一连十天半月没有回家,硬是把这位在死神门口徘徊的老人拉了回来。从此,贺星龙名声大震,四乡六里的乡亲们找他看病的人多起来。
在堂乐村村民无不对他赞叹有加。村民说,“我们都有星龙的名片,有个头痛脑热的,只要一个电话,星龙就来了。”不仅仅是看病治疗,有的村民家里水管坏了、电视没信号了、甚至是手机操作失误等问题都会打电话给贺星龙,许多村民早已把他当作家人。
可行医十七载,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光收点医药费,村民还是很多涂帐的,在星龙屋里光涂帐本就有厚厚的7大本,上面记载着近年来患者赊欠医药费的账目。”但他没有后悔过,他觉得能为村民看好病比中彩还高兴。其实,这么多年来让他得意的事就是诊所墙上挂着患者送的锦旗,上面写着“黄河优秀儿子,乡村最美医生”。对贺星龙来说,这才是他做村医最值得骄傲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