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几篇围绕“自我”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看清了它的全貌,接下来几篇想谈谈关于“探索”中常见的问题和容易陷入的误区,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这些内容既不是要求,也不是标准,只是通过这些问题提示大家在探索中要保持一份警觉,避免掉入“自我”设置的陷阱。
01 小利和大用
探索“自我”究竟有什么用?在这条路上,无论是尚未开始还是已经走在路上的朋友,都会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下面先看一个小故事:
几年前,俄罗斯和德国联合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他们计划发射一颗观测宇宙暗能量的天文卫星。为了申请项目资金,俄罗斯科学家专门向总统普京做了汇报,普京听后对该项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当场问俄国科学家:“研究暗能量有什么用?”俄罗斯科学家之前对此问题毫无准备,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于是,政府相关部门将该项目搁浅。
俄国科学家把这个消息带回了研究小组,德国科学家了解事情经过后,请求俄国科学家带领他们一起向普金再进行一次汇报。汇报中普京再次问及项目的应用前景,德国科学家从容地回答:“尊敬的总统先生,如果您在100多年前,问爱因斯坦先生,研究相对论有什么用?想必爱因斯坦一定会回答三个字:不知道。但现如今,全世界都在使用的核电站、核武器、医疗核磁以及GPS导航系统,无不用到相对论原理。”普京听后立刻同意划拨项目研究资金。
在物理学界,和爱因斯坦齐名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由此衍生出来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统治了学界二百余年。导致如此伟大定律诞生的一个直接原因,苹果从树上坠落到地下让他产生了好奇。据说那株苹果树也因此声名大振,被视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保存至今。
其实,在整个自然科学发展进程中,很多定理都不是现实中的问题驱动的,例如比物理学更加抽象的数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几乎每个定理都不是因为“有用”而诞生,引起科学家投入毕生精力去研究的恰恰是出于好奇和热情,但取得的成果却几乎影响了所有应用学科,为它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道出了有用与无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有”可以给我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功效,但支撑“有”的东西是“无”(见《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才是大用。由此可见,当我们问及一件事情“是否有用”或“是否有意义”时,其追求的是“利”,是一种可以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或精神产品,但这些相对于需要深刻领悟力才能看到的底层机制来说,只是“小利”而已。我们在追逐这些表面肤浅的”小利”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更重要、更基础、更底层、影响力更广泛的那些“无用之用”,那才是“大用”。
02 自我探索的大用
关于自我探索的价值或意义,我在观自在系列文章(2)-(5)中涉及了一些,无论是看清自我的本质属性,还是了解到“人类意识是一个整体”“心理上的时间只有过去”“思想是虚幻”的等等这些心理世界的真相,都会不同程度地给个体生命乃至整个人类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头脑无法想象的,更是它无法主导和把握的,因为自我探索最后终将清除意识中的所有束缚和障碍,而那些障碍恰恰就是头脑自己制造出来的思想。站在人类未来发展命运的角度看,自我探索的意义完全可以超越目前科学领域任何学科的全部研究成果所带给人类的价值。
自我探索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内心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如同自然科学中数学、物理、哲学等基础学科对于其他应用类学科的作用,它虽然很难直接产生效益,但却能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进而去指导某项具体应用。自我探索绝不是只关心一些表面上很肤浅的情绪、情感、经历、价值观之类的内容,虽然通常从这些现象作为切入点,但最终是为了挖掘出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以及引发这些现象的内在机制及过程,揭示意识领域以及超越这个范畴的事实和真相。
但是,必须澄清一点,探索自我永远不能因为其“大用”而产生丝毫功利之心,无论那个目标是自私的还是崇高的,总之不能留有一丁点儿目的性。例如抱持“追求觉悟或顿悟”“实现绝对的自由”“达到根本的转变”等念头,哪怕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其本质也都是思想在自娱自乐,都是“自我”为了存在而设置的圈套,这与探索自我、瓦解自我恰恰是背道而驰。
03 自我探索的小利
我们在探索自我过程中会看清一些问题,进而会让一些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于是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平静。这些变化会让我们感觉到自我探索很有“收获”,很“受益”,这就是所谓的“有用”或“小利”。
以我个人经验,这样的“小福利”是一定会有,而且只要你保持敏感和质疑,这种情况还会频繁地发生。但是,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这些“小利”上,会给今后的探索埋下更大的“坑”。这种短期内的“功效”很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甚至是依赖感,把探索作为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手段,随后将这种探索成果抽象成一种经验或结论成为心理记忆,作为日后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思想僭越事实,进入心理领域对行为指手画脚,最终形成机械式反应,其持续时间越长,就越难产生质疑和觉察。
再有,探索带来的短暂清醒容易让人浅尝辄止,若满足于头脑制造出来的现成“答案”,会导致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不去深究“答案”背后更深层的机制,失去了看清“自我”本质的机会。把自我看做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如果终极目标是将这棵大树彻底摧毁的话,那么头脑产生的各种念头就是这棵树的树叶,而对于念头的看清无异于薅树叶,恐怕耗尽一生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我们能顺着树叶、树枝、树干一直追溯到树根,把大树连根拔起,才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因此,关于探索自我是否有用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提问的主体和出发点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不是“自我”为了追求安全感提出来的?而那个“自我”就是一个原本虚幻的“主体”,对于它提出来的问题,有必要去关心和回答吗?从其效用上讲,探索自我会看清部分思想带给生命的捆绑和束缚,进而让生命本身获得一些自由,但是只要没清除所有的心理领域的障碍,实现彻底地解脱,就不要把关注点放在那些表面化和局部的喜悦上,而是要不断地质疑,质疑,再质疑,永远记住,你需要拔掉的是自我这棵大树的“根”,而不是满足于揪掉树上的几片“叶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