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师傅带徒弟,也只是领徒弟进门,徒弟入了门,能否学到真的本事,那就要看他用心不用心,看他的造化了。师傅会说一个人是不是学手艺的料,能不能学成才,要看他的慧根。慧根这玩意儿有些玄乎,但从生活实际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依据来。比如说看你有没有眼色,即有没有眼力劲儿,眼里有没有活儿。学手艺真的要有眼力劲儿。一个不能主动去做事眼里没有活儿的徒弟,绝不可能成为好徒弟。
现在,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已经有十年学龄了吧,在学校里已经浸泡了十年,却仍然绝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来都是等着老师去安排,去布置任务。这是个什么状况?老师是引路人,老师是很关键,但学生也不至于是木头人吧?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要什么。
一节自习课,任务布置完毕。学生开始安静自习。你别看他们忙忙碌碌的样子,那多半是装出来的,老师离开教室两分钟你试一试。此刻有同学的小闹钟吱吱吱吱地响起来,一下子像一滴水滴进了热油锅,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学生们乐开了花。要是一只鸟儿误飞误撞进了正在上课的课堂,或是谁不小心放了一个响屁,那教室里岂不更热闹吗?
我想起《孟子》里记述的一个故事。有个叫弈秋的人,最擅长下棋。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不知道这些学生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就我目前看到的景象,我十分的失望。这样的学习品质,还停留在几岁的娃娃的程度,专注度不高,注意力随时转移,自觉性几乎没有,全靠老师逼着看着,学的人累,教的人更累,这已经完全脱离了教和学的正常轨道。可是我们还得在这样的道上孜孜不倦走着,真不知道这样的状况何时才是个尽头。
我们教育孩子的风格一贯是喂,一味地投喂,是饲养,是圈养。虽然早有人在呼吁,教师要放手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求知探索的能力,但什么时候培养呢?谁来培养呢?所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现在,老师越来越不敢放手,似乎得抓得更紧更牢才行。已经在学校里浸染十年的十五六岁的大孩子了,跟刚去学门的六七岁的小孩子在这一方面上没什么长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