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逍遥游》中的“大小之辩”
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否定天地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他的著作《庄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重要地位。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以成书,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后经西晋的郭象删订为三十三篇流传至今。今本《庄子》有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以《逍遥游》为首篇。“大小之辩”是贯穿于《逍遥游》的重要线索,“大小之辩”一直以来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本文就《逍遥游》的大小之辩,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大小之辩”之“贬小扬大”
庄子《逍遥游》一开篇,就为人们描述着神秘而令人惊诧的事物,庄子以其特有的散文笔墨,将人们带入一个异常宏阔的视野之中,他描绘到,北海有一种鱼,名为鲲,其身十分庞大,可及几千里,之后,鲲又化作鸟,叫做鹏,鹏的背,大得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但是对这种鸟来说,必须等海风吹起来时,借助海风的力量才能高飞,一直飞到南海歇息。在展示了鲲鹏之后,庄子又向人们展示了小事物的视野。看到鹏身长几千里凭借着海风飞行,一直要飞到南海才罢休。蜩和学鸠就讥笑大鹏说:我们急速起飞,飞到榆树和檀树那么高就行了,有时连那么高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这样也同样享受到了飞翔的快乐啊,为什么非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海去呢?对此,庄子以一句话点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有的人起点很高,自然视野就会更广阔,追求也会更高,但,有的人生来就是起点低,他如何能够理解那种高境界,高追求呢?
然而庄子的本意真的是贬小扬大吗?如果说大鹏和斥鴳的隐喻非常容易让人误解的话,另一个例子的表述则十分清晰:关于时间的讨论。《庄子》拿朝生暮死的朝菌,一命春秋的惠蛄,乃至人类长寿者彭祖,与成活成百上千的冥灵和大椿这样的古树做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大年小年”呢?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与朝菌相比,寿命简直足以齐天;然而到了冥灵、大椿面前,连拿他们作比较的人们都要感觉到悲悯。“大小”本身尚且如此难以衡量,人若是局限于对“大”的推崇,往往悲从中来,局限在自身限制里面的人,在《庄子》的语境中,连孰大孰小都无从判断,“崇大抑小”也就无从谈起。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