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发点光发点热,而被别人看见的人,可能都会遭受冷遇。
但,非这一路冷遇,我们或许不会知道,我们的披荆斩棘路,能走出伟大的征程来。
文 | 代红
01
1918年,毛泽东一师毕业,就向朋友借钱到了北京。
很快,身上的钱就用完了。
为了在北京生存下来,毛泽东得找一份事情做。
受到推荐,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让毛泽东做了图书管理员。每天管理15份报纸,月薪只有8块大洋。作为一个不入册的小职员,地位也相当低。
可是毛泽东却很高兴,有免费的图书报纸看,也能在北大的活动阵地中,接受学术和新思想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北大人才荟萃,而图书馆,又常常是这些学术名流们频繁出入的地方。
可是,尽管北大学术氛围极为浓厚,人微言轻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毛泽东也常常受到冷遇。
有一次胡适在北大图书馆演讲,演讲完后到了提问环节,毛泽东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站起来了。
一向儒雅温和的胡适问:提问的是哪位?
旁边的人告诉他,是一个不入册的图书管理员。
没想到,大学者胡适竟然拒绝回答了。
毛泽东曾经回忆道: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与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些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佐理员讲的话。”
但毛泽东绝不因为受了冷遇而止步。
那时候,图书馆二楼就是校长蔡元培的办公室。鲁迅、胡适、陈公博、李大钊等常常来此。毛泽东也不怕自己乡音浓厚,受人嘲笑,每遇着机会便去请教。
起初,也是受冷遇的。
可是如此好学勤奋者,换做任何一个孤傲的老师,恐怕都是不忍心拒绝的。当毛泽东的思想,在他浓重的乡音中,闪耀出光芒来的时候,他们震撼了。紧接着,是另眼相看。
一年后,毛泽东与胡适就成为了好至友。毛泽东后来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胡适大为赞赏,立马为他撰文推荐。
我常常想象,在那个人来人往的图书馆,毛泽东看见学术大家们该有多么兴奋。而他明知自己说话有浓重的南边口音,也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在其他人眼中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他还是那么自信地上前了。他心里该是有一团火焰吧,那团火催促着他去做想做的事情,至于所受的冷遇,在梦想面前都微不足道。
02
有时候,冷遇逼一个人更多地去忍受幸酸、孤独、和痛苦。
但也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理解的境遇下,有时间一遍一遍地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遍一遍审视自己的梦想。即使在外人眼中越乎偏执,也要坚定地在荆棘之路中走出一支队伍来。
沈从文也是如此。
二十岁的时候,沈从文从乡下来到北平,半路开始爱上写作,写作一直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为《遥夜》一文,得到了林宰平的赏识,逐渐在北京安下身来。之后又得到徐志摩和胡适的帮助,沈从文有了更大的发展,并被胡适聘为讲师。
第一次登台上课,沈从文很紧张,呆呆地站在讲台上。过了十分钟,他终于鼓起勇气开了口。原定一小时的课,他十分钟就讲完了。沈从文只得在黑板上窘迫地写下:我第一次上课,看你们人多,怕了。
一下课,学生们便把他的老底翻出来了。沈从文十四岁高小毕业就入了伍,二十岁才开始搞文学创作,现在呢小有名气。一个高小毕业的人,就可以做讲师吗?学生们质疑纷纷,幸好胡适站出来说道:“上课讲不出话,学生不轰他,就是成功。”
1937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执教。即使已经做了教授,沈从文仍受尽冷遇。
教授刘文典甚至在课堂上嘲笑沈从文。
“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格如果算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
那时候,西南联大常常遭受日军敌机的轰炸,警报响起,学生们上课只能中断。有一次警报响了,大家都往安全的地方转移。陈文典看见沈从文逃跑,自己逃跑途中还不忘挖苦,话说得极为难听:“陈先生(陈寅格)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留下下一代的希望。该死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跑啊!”
而像陈文典这样的冷落嘲讽沈从文的人,从来不止一个。
可如此遭受排挤和冷落,沈从文的文字仍如水洗的一般,他的笔下,有着一份孩子的单纯,也有一份天然的愚笨。他笔下的人和事,都带着一股柔情,温柔、缓慢,却能产生一种宁静。
比如:
“翠翠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秋天来洗水清个透亮,活活的流,许多小虾子脚攀着一根草,在浅水里游荡,有时又躬着身子一弹,远远地弹去,好像很快乐。”
我想,内心温和善良的人,即使遭受冷遇,也只会让这份冷遇让他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与自己独处,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吧。他的心在冷落和排挤中,也将学会更加坚毅。
03
遭受冷遇,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所有还在奔跑的人,都会遇到的事吧。
每一个对生活怀有希望的人,都希望自己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即使光芒微弱,却希望被看见。
但所有发光的物体,都会在黑夜中显得突兀,在不发光的人眼里,显得格格不入。
可悲的是很多人遭到冷遇,就放弃了。
青年畅销书作家卢思浩,以其动人的故事温暖着年轻一代,他也被评为10位当红90后暖男作家之一。每次去书店,他的书总是放在畅销书一栏。版税收入,突破400万。
可曾经,他也遭受写作之路的种种冷遇。
高二的时候,这个理科生写了东西去投稿,因为文笔不佳被退回来。于是上晚自习更加疯狂地练习,语文老师看到了说:“你做什么梦?好好考试就行了,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即便如此,他还是常常将自己觉得好的作品拿去投稿,大多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人留言,愿意为他出一本书。为这份来之不易的赏识,卢思浩每天只睡2个小时,写了近三十万字。
稿件寄出便杳无音讯,直到有一天接到出版社电话,卢思浩到了出版社,三十万字被缩减为六万字,没有任何封膜的书被随意扔在地上。
编辑甩给他一句:“要么把这本书,当作盗版书来卖,要么,你就自己把书拿回家。”
他带着这2000本书回家了。
他常常思考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但怀疑的同时,他更加勤奋地练习。200万字,300万字,不停地投稿。2013年,终于有出版社从300万字里挑出28万字,出了一本书,《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励志故事,可励志故事的背后,我们不难想象,多少个没事的夜晚,他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可以舒舒服服开着空调吃着西瓜,可他却选择了键盘前一个人的思考和战斗。
最重要的是,在无数人都说你写的不好,你不可能的时候,他依然留给自己一个相信,一个希望。
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曾在推特帐号上爆出自己一抽屉的退稿信。应了那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让别人接受。
有时候,才气不足,能力不够,确实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瓶颈,但更多数的情况,是我们遭受遭到冷遇的时候,就轻易放弃了自己。
04
余秋雨讲过孔子的一个故事。
那一年孔子周游列国,在离开陈国到蔡国去的路上,一不小心进入了战场。被困其中七天七夜,仅靠带着的干粮为继。
孔子问:“我们怎么会走到绝路上来呢?”
子贡说:“老师啊,是不是你的理想太高了,一般人接受不了?我们能不能把理想降低一点,让一般人都能接受,这样该多好。”
孔子说:“你错了,如果天下的仁德,都能得到人们的信任,怎么会有伯牙和叔齐的悲剧,如果天下的智慧,都能被人们接受,怎么会有比干的灾难?”
他告诉学生,不能以别人的接受和不接受,来判断自己的仁德和智慧。
“天下最优秀的农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获;天下最好的工匠,造出的东西也不一定能让人满意。我们找到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步把我们的理想都实现,也不见得会被天下人接受。”
当有一天我们明白,自己永远也不会被天下人接受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加释然,也更加坦然地去应对受到的冷遇了吧。
在我看来,孔子的可贵不仅在于学术思想,更在于他曾经遭受了这一路冷遇,仍能一腔豪情地去说服那个争霸时代里,野心勃勃的君王,去恢复周礼。不曾因一路冷遇,就随波逐流,委屈自己变成他人能接受的样子。
因为他知道他的价值,从不因为别人的不接受而被否定掉。
就算在一条遭受冷遇的道路上,他也能披荆斩棘,走出伟大的征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