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作者: 清河1085田志凯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2:21 被阅读19次

    “春暖花未开,柳新枝不绿”

    我是这样形容燕赵大地的初春景象的,就在这样一个过渡无芳的季节,互加却给乡村的孩子送来了一份暖心的厚礼。“花柳虽未长,童心已骄阳”。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2019年2月25日,我积极的参与了“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开学典礼,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也就是在这样的机会下,我初识了南京行知小学的校长------杨瑞清。

    起初,自己只是在侧面了解一下杨校长。但在之后的一次网络课程分享会上,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是毕业于晓庄师范的学校的一位优秀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他明明有机会到更广阔的更富饶的城市发展,且极有可能的离开偏小的山村农村。却还是放弃城市从政的机会,依然决然的回到乡村的讲台上,而一干就是近四十年的美好时光。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杨校长与国家同起步。在他的积极工作下“行知小学”得以挂牌迎来新的春天。在杨校长的积极带领下,行知小学的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了“村级大教育”的办学模式。还为他的学校亲自栽种树木,让绿色成荫,树木成林,并在九十年代时开创的“行知基地”,为外来的教师、孩子增添了一份新的期盼。几十年如一日的他见证了行知小学的发展,见证的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年轻时候的他,自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农民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一句感人至深的话,首先因为我自身作为农民,其次我相信祖国大地上的孩子也都是农民的孩子。但他最后自谦的说了一句,这是自己年轻时的不知天高底厚的一句话。但在我看来,这样一句“天高地厚”的话,又何尝不是一种远大的教育理想和社会责任呢?倘若,能出几位说这样“天高地厚”话的人,哪又何尝不是国家的一种幸福呢?天知道,金字塔尖上的光亮是无法照亮整个夜空的,放在教育的身上同样如此,只有顶尖的人在发光,充其量只是夜空中刺眼一时的光亮而已,这是一种有限的微光。在国家的基层乡村,才占据着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办乡村教育,促乡村发展能带来真个民族的提升。这样一句“天高地厚”的话,不单单承载了个人事业的发展,更成为祖国教育的基石。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在杨校的分享中,分别讲到成长、联合、赏识、担当,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显得格外的重要。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大环境的支持,也更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一点在我们荷花大王丁跃生就显得分外亮眼。同样也是农民,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大王。在杨校长谈到自己初期身为乡村教师的时候,因为环境的艰苦、设施的简陋...等各种原因,一些优秀的教师也离行知而去,他也有过困惑,有过艰难,也就是在他这样的压力之下吐露真言“留下来的努力成长,走出去的回来帮忙”这又一次的展现他对教师的一种期望与胸怀。“优秀的教师走出去,他依然是我们学校的光荣”。我虽不优秀,我也很是喜欢这样的话。这是我想起我之前的学校,它让我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而我对此又有难以割舍的情愫。相信自己的校长也能和我彼此牵挂。同样的,赏识、担当也是我辈不可或缺的品格,这是就不一一展开。

    为了更进一步的走近杨瑞清校长和让人憧憬的行知小学,了解行知的事迹,我会更加努力的赢得“行知基地”的太空船票,与杨校长有一次会面的机会。同时,我也不能“放过”行知名字的起源,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对这样一位先贤前辈,在教育的界地,我们唱称他为“公”“陶公”。我对陶公的认识,起初是在大学时学他的教学理念“教学做合一”。对他的进一步的了解是现在正在研读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得到的。正是有了现在的学习体会,才清楚地知道,陶公,他不仅有“三块糖”的教育故事,在他的教育思想下,除了上述的“教学做合一”还伴随着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早已熟识)、乡村师范教育这样活得教育;中国四万万人都可学习的大众的平民教育以及与陈鹤琴先生的儿童教育。而事实的证明,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正是沿着陶公的教育思想逐步实现的。,这样的为人,也难怪被毛主席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百年前,他便秉承这样求真务实的思想,教育世人“诚实无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但让我当下最喜欢最深思的还是“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尤其值得我们当下的很多教师深思、反思。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走过杨瑞清,再拜陶行知。这样一对中国教育界的楷模师徒,尽管他们并没有见面的机会。但在陶公之后,杨校长的“行知书院”“行知教育交流中心”等,依然秉承陶公的的思想,我想他也很是欣慰。(陶成教授即最好见证人)同时,在他二人的身上,也让我深感乡村教育的重要,也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更何况这里承载着人类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

    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我愿在这中华大地最温情的土地上----乡村,发出自己的一份光芒。我相信,努力“杨”起风帆,必将“陶”李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慕杨校 再怀陶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sq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