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类的本质。
世界是复杂的
物理学家霍金曾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而我们正在进入生命科学的世纪,您怎么看?”
霍金回答说:“我认为,下一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
复杂,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类的本质。
世界是复杂的,从来都是。只是人类的认知是从简单发展到复杂,所以我们感知到这个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
这是一种感知,而不是本质。
人类是复杂的,从来都是。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如对一颗行星的认知更多,这是因为人类的复杂性学科还处于萌芽阶段。
实际上我们对行星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简单”层面。
什么是复杂?wiki上说:“在日常说法中,复杂或复杂性和简单相对立。但在特定的场合,复杂的反面是各部分相互独立,而复杂化才与简单相对立。”
所以复杂与系统、连接、网络、混沌、涌现等概念紧密相连,还有自组织和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从数学的角度,它涉及分形、拓扑学、随机图、幂次定律、六度分隔理论等;从物理的角度,它涉及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建构理论、相变、耗散结构等;从生物学的角度,它涉及进化论、协同动力学等。
更有系统科学对应的控制论、自生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对应的分布式群体智能。
是不是看得眼花缭乱?这么多的研究范围就已经足够复杂了,然而比所有这一切更复杂的,是我们尚未正式列入科学研究范围的,人类自身的意识,这个范畴我们暂且不论。
我们只要大体知道,20世纪80年代,作为系统科学的新阶段,复杂性科学兴起,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其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世界是复杂的,以至于8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以多种概念和方法的相互冲击与汇合为特征的时代。
各个独立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在经历了过去完全隔离的道路以后突然彼此遭遇在一起,产生了蔚为壮观的进展。
由于不同分科之间新的界面不断地被发现,每一种重要科学分支的前缘正在大大扩展着,形成了强大的交叉效应。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性的世界上,只要放眼一望就能看到演变、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有人说,黑天鹅事件频出,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实际上,世界从来也没有确定过。
有人说,大趋势的红利已经消去,小趋势的时代已经到来。嗯,创造概念总是被人喜欢的。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无论是所谓“大趋势的红利”还是“小趋势的时代”,如果过去几十年真的这么“躺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哀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了。
其实,世界从未简单,复杂是它的本质。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是。
最笨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或许有生之年我们都无法洞悉世界全部的真理。
大到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律,小到个体生活的规则,它们太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以接近。
相比几百年前,人类掌握的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如今一个普通人所知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可能都远超于几百年前最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我们真正是站在一个又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再大多归结于鬼神,世界在我们眼里也不断清晰。
但是知识的悖论却是:越知道,越不知道。
因为一个知识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一个。这就如同画圆:你的知识越多,画的圆越大,圆周所接触到的面积就越多。
所以几千年前中国的哲人庄子就曾告诉我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通常对这段话的理解会认为庄子是反对知识或者人们会引用这句话来哀叹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如同螳臂当车。
当然庄子是什么想法我无从得知,但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如下。
首先陈述了客观现实,那就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
然后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知识,实际上求知是人的本能,但知识的堆积是无益的,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对于人类来说,千万要警惕成为知识的奴仆,受制于“死”的知识而忘记了追求知识的初心。
继而进一步论述,希望大家不要被知识困住,更不要以知识解释知识,一环套一环无穷无尽。
回过头来看,就是洞察本质,实事求是。
对个人来说,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因为都知道我喜欢阅读,所以很多朋友都希望我推荐好书给他,但是我一般不会直接列书单。
就算推荐了几本我认为确实不错的书籍,也会加上一句:“这个书单其实可以不用看,最主要的还是自己选书的能力。”然后再尽可能详细地分享自己选书的心得。
因为如果你只想要一个书单,然后用流行的什么各种快速阅读方法读很多书,那其实就是浪费时间。
用文艺一点的说法是:书和人是有缘分的,我的推荐不一定适合你。
化为理性的说法,那就是每个人的知识底色、阶段需求、兴趣选择都不一样,什么样的书对你来说是最有用的或者最打动的,这根本就无法由别人来推荐和决定。
唯一有用的,就是选书的能力,而选书的能力,都在于自己培养。
书是知识的载体之一,推而广之,这个办法还适用于选择新闻平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所有信息来源。
看起来最笨的办法,是唯一有用的办法。
生活没有捷径可走,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真的相信这句最朴素的道理。
思想的盈余
然后很多人又开始走另一个极端。
因为厌恶“被咀嚼过的知识喂养”,因为害怕“被收割注意力”,所以有一些人陷入了怀疑主义,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推导,对“低级趣味”的东西避而远之。
首先这样做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你认为的低级趣味或者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反而是极有价值的,如果一味屏蔽那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适圈而不自知。
况且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点点廉价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思想需要盈余。
我们可以偶尔关注小猫小狗的暖萌视频,可以偶尔看看轻松幽默充满爱心的小文章,甚至偶尔看看一些垃圾新闻。
这都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你是不怕外界的嘈杂或者有毒的言论的,就像通过疫苗接种来获得免疫力一样。
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思想长期隔绝人世、处于真空状态。真空世界的完满,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脆弱系统,一碰即碎的瓷娃娃。
我们的思想需要盈余,需要碰撞,需要打破和重启。
而所有的抗拒,或许都来自封闭和不自信。
引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而无徒”的原文如下。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正如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
很多刚直的人对此愤懑不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啊,你这不是纵容吗?
实际上,事情的根源还是在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复杂的。
试图用一种规则和正义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懒惰,和胆怯。
因此,这个世界生而复杂,但人类生而能够应对这种复杂。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沉下心来,用可能最笨的办法,把时间给够,再加上一点勇气,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