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校——天津大沽渔业职业学校,建于1964年,是董佩瑜先生一手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
回想那段历史,我还依稀记得。文革前,天津大力兴办为国企对口培养技工的半工半读学校。身为天津市模范教师的董佩瑜 先生,是创办“新学”的积极践行者,并且把为集体经济的渔业社培养人才作为了办学方向。这也使得渔校开办之初就没有国企做后盾,显得举步维艰。我们首届学生就是在既无校舍又无教师的情况下应招入学的。
白手起家的董佩瑜先生信念坚定,执着地披荆斩棘,从宣传、招生、搭建教学班子,到跑批文、选校址、抓基建,甚至联系津、塘两地新生的借读学校,亲力亲为,竟然屡创奇迹无不如愿。
当渔校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在塘沽区东沽的盐碱滩上拔地而起,分别借读于津、塘两地不同学校的学生开进新校舍之时,志得意满的董佩瑜先生也迎来了他的人生低谷。上级先后派来了校长和书记,而踏平坎坷创办了这所学校的董佩瑜先生,却屈就教导主任,成了学校的“三把手”,再无决策权。
更为悲剧的是,文革中,董佩瑜先生被当做“反动教育路线”的代表,是校內遭受关押和批斗时间最长的人。
光阴似箭。为办学而历经磨难的董佩瑜先生,晚年等来了一场迟到的回报。2014年10月26日 ,大沽渔校的六七、六八两届学生在塘沽外滩公园举办了“重温老师梦,共叙师生情”的主题聚会。我因在内蒙而没有参加。据说,已90多岁高龄的董佩瑜先生因行动不便未能前往。聚会后,数名学生代表带着礼品专程去看望了董老先生。
我想,董老先生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因为学生们带着大沽渔校的印记,在社会上打拼了几十年后归来,赤子般地寻找母校那曾经的港湾,重温曾经的梦。董老先生作为当年学校的创办者,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