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君臣关系:君臣有义
我们接着看君臣关系。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现在有没有君臣关系?很多人说现在没有皇帝了,就没有君臣关系了,这样就解得太狭隘了。在现代,君臣关系指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企业、学校、政府单位、军队,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那这个关系该如何处理?“君仁臣忠”。“君仁”,领导应该仁慈,要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要替下属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臣忠”,下属要忠于领导人,忠于自己的本分、职责,忠于他的团体。所以,君臣关系是道,仁跟忠是德。
我们首先来看“君仁”。我们一个老师,他看到《弟子规》之后很高兴,说要拿这本书好好教育他的学生。“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错'。”“你的桌子怎么整理得这么差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位老师像一个警察一样,看到学生哪里错了,马上给予批评。结果做了一个多月之后,他觉得很辛苦,对我说:“《弟子规》这么好,但是我推起来怎么这么累?”我就跟他说:“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学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则。”这个心念一转,他回去之后做法就变了,都是先要求自己做到。有一天他在擦桌子,两三个孩子也跟着擦,不久全班的孩子窝蜂全擦起桌子来。他说那个时候很感动,以身作则的力量真的很大。
后来又有一个礼拜,他们全班去一个公园做教学考察。在公园里面,他很自然地捡起一个纸屑,捡了差不多两三个,回头一看,几十个学生统统在捡垃圾,那一刻他的眼泪都快掉下来。捡到最后学生还跑上前来把他手上的垃圾都抢过去,说:“老师,您是长辈,这种事让我们来做就好了。”
在古代,很多君王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周朝在中国历史当中享国最长久,它为什么可以延续八百年?其实最伟大的人往往都是把做人的根本做到了最好。周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非常孝顺,真正做到了“晨则省,昏则定”。他每天三次去跟父亲问安,看到父亲身体很好,他内心很欢喜;看到父亲身体不适,他就觉得很难过。而且父亲三餐的食物他都亲自把关,看温度适不适中,太热了怕烫着了,太冷了怕吃不下去。
当一个君王这样做的时候,全国人民怎么样?孝是一个人的性德,只要君王演出孝道,触动全国人民本善的心,全国就会效法。他的儿子周武王也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跟志向。有一次文王生病,周武王每天陪伴在侧细心了解父亲的病情。父亲一餐不吃,他也吃不下,父亲吃了一餐,他就陪父亲吃一餐,念念为了父亲,就这样陪了父亲十二天。后来父亲的病好起来了,我相信除了药效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武王的这份孝心让他父亲非常的宽慰。
《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领导一个国家、领导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从修身、齐家做起,自然而然能治国、平天下,周朝就印证了这一点。周朝的历史再往前追溯一点,王季的父亲太王在位的时候,觉得文王(他的孙子)的禀賦非常好,将来可能是一代圣君。但是王季是第三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大哥叫泰伯,有一个二哥叫仲雍。这两位兄长看到自己的父亲这么疼爱这个孙子,了解到他们的侄子以后肯定能是一代圣君,为了不让他们的父王为难,两个人借口说要帮父亲去采一些草药,上山去了,从此不再下山。
孔夫子说这两个人有“至德”,没有真正的德行做不出这样的事情。“一家让,一国兴让”,周朝为什么强盛?就是榜样做得好。古代的君王能够做到这样,那我们现代的人能不能做到?有一个企业家曾遭遇一次很大的挫折,亏损了七八亿。人真正面对这样的挫折的时候,就是考验你韧性的时候。中国有一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不死”,是说当你真正遇到很大的挑战,还能够咬紧牙关,屹立不倒,就会后福无穷。挫折并没有让这个企业家灰心,经过努力,他的事业重新又做得很好。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企业家用《弟子规》、《三字经》来训练他的员工。他为什么不告诉他的员工,你就把我这个东西卖好就好了,你能够把我这个东西销售出去就好了?这是因为他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人生放在心上。个人如果不懂得做人,人生将会荆棘密布,一定会走得非常坎坷。因为他有这份爱护员工的心,自然就能够得到员工的爱戴。
每年的几个重大的节日,比方说清明节、春节,这位企业家家里所有的晚辈都要拜他的母亲,整个家里以孝治家。当领导人有这份孝心的时候部属会很感动,进而效法。当他的员工懂得以孝道治家,家庭也能够和乐而家庭和乐了,员工的内心才会很平稳,工作也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领导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还要能想到员工的成长、员工的家庭。只要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跟气度,企业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接下来看“臣忠”。当臣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劝诫。《孝经》里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他的天下还是可以维持下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马上进行劝诫。最有名的当然莫过于唐朝的魏征了。魏征很有智慧,一开始就跟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问他什么原因。魏征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魏征这么一讲,他以后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绝对不想做暴君。
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普通人也好,生要想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诚自己的人。
诸位朋友,你的身旁若有肯劝诚你的亲友,你要当成宝贝。《孝经》里面说:“士有诤友,则身不陷于不义”,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
但很多做部属的人很怕劝谏领导。为什么怕劝?有得失心,怕劝了之后连位子都不见了。当人有所怕的时候,就不能循着理智、循着正气去做事。
古人说“无欲则刚”,人有了私心,他的心就不能公正,就会瞻前顾后。所以现在很多职员每天都在烦恼,担心领导换班,自己之前的努力会付之东流。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很踏实?不会。每天不是在认真工作,而是在揣摩领导的心态,他喜欢听什么话,我就去讲什么话,阿读奉承,这样的日子累死了。
而喜欢阿谀奉承的领导肯定做不久,到时候你绝对是前功尽弃。反而是那些比较正直、直率的人,每天只想着尽自己的本分把工作做好,工作能力很快能得到提升。认真工作,能力又强,真正好的领导来了,他要用谁?他一定要用能够把事情办妥当、办圆满的职员,那个时候机会不请自来。
在工作当中,我相信也是有很多的领导对我们照顾有加,不只是在能力上提升我们,甚至对我们的家庭生活都会很关心。我们要时时能念到他们,这个恩不能忘。但现在有一些情况让我们看了很难受,比方说有一家公司经营了二三十年,资金运转上出现了危机,两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于是很多职员马上把公司包围起来。这个时候谁会得利益?没有人得利益。现在人做事都是逞一时的意气,没作长远思考。不干活了,公司的运营就停下来了。老板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了。
我父亲是从事银行业的,他说你不要看老板的房子好像挺大的,车也不错,其实最常跑银行的是谁?老板。当企业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老板每天要为出路想尽各种办法,所以当员工在睡大觉的时候,老板却辗转反侧睡不着。员工二三十年来能够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有一份功劳绝对要记在老板身上。所以就为了两三个月付不出工资,就跟老板反目成仇,实在是太缺德、太忘恩负义。有句话说“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一些小的怨恨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老板的人生也有起落,当他在低潮的时候,你拿刀捅他一下,这样太没人道了,这样下去一定搞得两败俱伤。
韩国十多年前发生了金融风暴,很多企业面临倒塌的危险,很多职员拿着自己家的钱跑去找老板,说:“老板,你不能倒,你倒了,几百个家庭都会出现状况。我们的钱你先拿去周转,公司一定要营运下去。”诸位朋友韩国人的这种对领导的态度跟谁学的?跟中国的圣贤学的。而现在中国人跟西方学了,学得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了。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团结,企业不能团结,家庭也不能团结。
再比如日本,员工对公司的政策有不满的时候,绝对不去围厂,他们会在自己的头上绑一条白布,写着“抗议”,然后继续工作。老板走进来看到了,马上召集主管开会,检讨到底哪些政策不妥了。检讨之后相应就会做些调整,这样做下面的员工就感受到老板有这份替他们着想的诚意,冲突自然就化解掉了。
诸位朋友,我们学东西一定要学好的,不能学不好的。
这个最好的就在自己家里面放着,我们要好好珍惜中国文化,再造更圆满的君臣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