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差异究竟在哪里?

作者: 欣欣_向荣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17:57 被阅读175次

    比较中西式的教育方法是件很难的事,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因人而异,也在随着时代慢慢变化。我在这里只想集我所见所闻和身边朋友的真事给出我的看法,个人见解免不了会有不严谨之处。有一些话也是我想对我的父母说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们想对父母或者儿女说的话。

    中国的二胎政策刚刚开放不久,现在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在西方独生子女及其少见,大部分家庭里都有两个到三个孩子,少数人家甚至有三个以上。独生子女里有一个“独”字,这也正是其引发的问题之所在。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赢得父母的全部注意力。父母的关心和爱都是给一个人的,这样的孩子在家中更容易表现得蛮横无礼。在外,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也不一定就不懂得与人分享,可是在家受到过多关注与呵护的孩子很容易将父母亲人们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在家中独生子女往往有许多特权,不仅玩具,空间没有人争抢,除了父母外也不会有人打扰,而且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周末去哪里玩或者晚上吃什么饭都是孩子说了算。大部分父母也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物质上不仅丰衣足食,孩子想要的东西也都应有尽有,父母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大多父母一有了孩子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每天在家和单位间两点一线,一回到家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不用说夫妻俩一起去看个电影吃顿烛光晚餐了。也正是因为中式父母把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望,在被孩子顶撞时才会格外寒心格外生气。爸爸妈妈们,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先照顾好自己!只有先保养好自己的心情,才能带给孩子正能量!不妨多给自己一点空闲时间,让生活中多些小浪漫,去看场自己喜欢的电影,给伴侣做顿丰盛的饭,和孩子一起做点手工装饰家里,或者和伴侣一起去逛个街都是不错的主意。

    在国外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兄弟姐妹年龄大都相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闹,虽然免不了吵架闹别扭,但你要是问他们有兄弟姐妹好还是没有兄弟姐妹好,大部分人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无法想象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生活。在教育方面若说中国家长把孩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那么外国家长会很早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夏天,湖水还是冰凉的时候已经能看见十来岁的孩子结伴在湖里游泳,小区里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孩子们骑着滑板或者自行车你追我赶,全无大人的陪伴。外国孩子很早就开始接触钱这个概念,从小学高年级起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零花钱,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东西需要孩子自己掏腰包。

    我的朋友大多定期收到零花钱,除了日常生活开销(譬如在食堂买饭等等)以外他们会攒钱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有两个朋友都酷爱打游戏,一个自己攒钱给自己买了台二手电脑,另一个则平日里十分节省,为了有朝一日买自己喜欢的游戏机。

    这第二个朋友的故事值得我多说一说。她的父亲在她十岁那年就去世了,她们家四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人养活,所以她手头拮据,买游戏的钱要从吃饭的钱里省。她的家庭也很复杂——你会发现,外国家庭不复杂的很少——父母离异,父亲跟一个美国人再婚了,父亲死后还因为遗产的事情跟人打官司一直到现在。母亲上班很忙,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管孩子,索性她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都很独立,很少要妈妈操心。父亲的去世对他们一家人的打击都很大,尤其对孩子们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我这个朋友喜欢打游戏,看动漫,结交的都是些网上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没有很亲近的好朋友。她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要么打游戏,要么跟网友聊天。她不爱热闹,更不爱出门,周末永远宅在家里。她穿衣打扮有一种淡雅简朴的风格,衣服鞋子就那么几件换着穿。原因是她不爱购物,穿衣更不追求时尚,自己喜欢就好。待人处事上她较为内向,虽说不是那种见了人就会脸红或者说不出话的害羞表现,她却从不会主动找别人聊天或者加入一个聊天群组,甚至跟陌生人的接触也会使她紧张不安。她其实是个很有主见也很聪明的女孩儿,只不过性格内向孤僻了些。所以说家庭环境对我们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家庭成员还有成长环境都是塑造孩子现有性格的重要因素。

    都说外国孩子早早独立,这话不假。在美国,很多家庭要求孩子(不论男孩女孩)十八岁那年就要完全独立并且搬出去住。因为满十八周岁而被父母踢出去的孩子数不胜数。这是否是因为父母不够爱孩子呢?我认为不是。孩子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自食其力的,在美国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成年之后就是大人了,也该有本事自己养活自己了。比起中国父母,外国人更加浪漫,也更会享受生活。他们把结婚几周年纪念日记得清清楚楚,彼此生日那天也会送给对方礼物,也就是说父母之间像恋人一样的亲密关系完全不会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打破,不像很多的中国家长有了孩子就再也顾不上自己,每天在家和单位之间跑直线来回,满脑子想的都是家务或者工作。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善于表达爱意,在他们看来,给孩子或者伴侣一个拥抱、一个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中国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叮嘱孩子多穿衣服注意保暖或者给孩子做一桌拿手菜,可这些叮嘱往往还会“不得好报”。学学外国式父母吧,不要吝啬一句“我爱你”。既然爱,就要大胆地表达出来。

    中文里有个词叫作“惯孩子”,英文叫作“to spoil one's child",法语是“gâter l'enfant"。

    记得小时候每当妈妈生气了冲我发火时我都会忍不住哭嚷着顶嘴,被逼急了甚至还手。妈妈每次必说的经典台词是:“我们就不该惯你,看看把你惯成什么样子了!”紧接着必然是一段关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照顾父母的长篇大论,然后是“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就是这么报答父母的是吧?”

    小时候我就一边吞着咸咸的眼泪一边气愤地想:你这才不叫惯着我,你明明一直都在管着我,人家真正溺爱孩子的父母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哪像你,动不动骂我不说,生气了还动粗。

    可是现在再想,却发觉父母果然是有些惯着我的。我想要的东西,包括学具,本子笔书还有电子产品,爸爸妈妈虽说不会爽快地一口答应下来给我买,却每次尝试打消我的念头无果后给我买了回来。当然,我没有三寸不烂之舌,其间软磨硬泡的过程是痛苦的,有时甚至伴着争吵,可结果是父母永远都会满足我物质上的需求。我喜欢画画,有收藏本子的癖好,家里的本子新的旧的可以装满几个纸箱,可我仍是不停地想再买新的。在网上羡慕人家的绘画工具,于是我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什么,光是为买画画的各种笔和本子这两三年内就花了不下五百瑞郎,合人民币至少三千。虽然父母不支持我看课外小说,可架不住我的强烈要求他们还是会给我买书,并且我一买就是十好几本。至于吃的更是没曾断过,小时候姥姥控制我吃零食,我便也很少要。后来来到瑞士之后周末常跟父母一起去超市,我每周都会买袋薯片之类的小零食,以便上数学班跟同学一起分享。前一阵我特别爱吃水果,水果几乎占了我一半食物的分量,于是家里无论何时都存着至少四五种水果,爸爸一周得去两三趟超市。家离超市大约十五分钟车程,爸爸也比较愿意带着弟弟去超市,这样回来的路上弟弟在车上就能自己睡着。可实际上若不是因为我的要求爸爸完全不需要隔三差五地去超市。每次爸爸去购物我都给他列一张单子,上面写着我要吃的各种水果蔬菜等等。我曾经对食物要求很高,比如酸奶必须是原味无糖的还要是low fat的低脂酸奶,并且爸爸还得记下我爱吃的牌子。现在在外住了两个半月之后真的学会了随遇而安,降低对别人的要求,也适当降低给自己的要求,适应新环境,而不是让身边的人去适应我。即使亲如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有义务为儿女当牛做马!我以前总渴望着爸爸妈妈能多理解我一些,希望他们能走进我内心那片孤独的天地,希望他们能多给我些耐心与包容。可是我何曾想过,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也需要关心和体贴。他们要面对的烦心事比我要多得多,上有老下有小,不仅要给我和弟弟撑起一片天地,还要时不时资助他们的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想要的成果,可是在工作单位却不是有能力成日埋头苦干就能得到领导的青睐。

    但是,爸爸妈妈们,你们对“惯孩子”的看法我并不能认同。孩子表现的没教养不是因为缺乏更加严格的管教,反而打骂孩子只会让他们看到你粗暴的一面。家长须要分清孩子的坏脾气究竟是来自于你的放任不管还是来自于你阴暗情绪的影响。

    作为父母,你是否经常在疲惫的一天结束时想着可以休息一会儿,却一到家就被不听话的孩子惹恼,不得不训斥孩子一顿,甚至吵上一架?争执是生活的一部分,成长中的孩子也渐渐叛逆起来,不时没有礼貌顶撞父母,甚至大声叫嚷。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一件琐碎小事我们可以吵得不可开交,事后若是细想就会后悔地发现自己明明可以控制住脾气,不为这么一件事发火,可事情发生的那一瞬间情绪就是不受控制,像是决堤的河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们都知道,正在气头上教育孩子是极不妥当的。生气时不仅容易说出使我们后悔的话,还更容易无意识间伤害对方。每个人都少不得有说气话的时候,比如一个妈妈可能威胁孩子“你要是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你别在这个家住了”,或者爸爸可能会说“你以后想干什么干什么,我再也不管你了”这类话。当然,这些话的内容纯属设想,即不可能成真也毫无意义,不过是我们解气的一种办法罢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让我们解气的举动往往会伤害到他人?孩子听到的是你冷酷的言语,看到的是你狰狞的表情,你认为他会理解你说的不过是气话吗?其实,让我们解气的并不是一句话本身——不然那就太容易了,什么人都可以发明一句令自己的消气的咒语——而是我们知道它会对使我们生气的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潜意识里我们清楚我们说出的气话能伤害到对方,让对方也尝尝被气到的感觉。生气时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往往更极端,动手打骂者不在少数。可是打骂孩子真的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吗?有的父母可能会耸耸肩回答:“没办法啊,这样你说什么他们才会听。”

    打和骂只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恨”的种子,而不会教给孩子什么是爱和尊重。对一个弱小的孩子动手只能让其觉得你很“厉害”甚至觉得你不讲道理;孩子会惧怕你的权威,因而被迫服从。有的时候孩子甚至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我的建议是父母一定要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脾气,要知道有时候父母发火并非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不可容忍的事,反而只是因为积攒了许久的压力堆在心头,恰巧一件小事推翻了早已松动的大坝,导致怒气一发不可收拾。当然,有时候控制脾气是件很难的事,你也许只想批评孩子一句,可是孩子却理直气壮地顶嘴反驳,火上浇油。此时,作为大人,你必须比孩子有更多的容忍能力;想想你的阅历比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丰富无数,你要做的是将正能量带给他,使孩子平静地聆听你的教诲,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带动反而失了自己冷静平和的心态。事实证明,在父母平静地耐心地跟孩子对话时,父母的建议的被采纳率要大大提高,沟通也更加有效。如果你发觉情绪的失控,想要冲孩子大喊甚至想要把孩子打一顿出气,那么不妨先把事情撂在一旁,走出你自己的大脑,试着作为旁观者去分析。与其立刻对孩子发火,不如什么都不要说,收住那些说了会让你后悔的话;你可以把它写下来,然后再认真想想除了不听话的孩子,这一天里有没有发生其他让你感到不快的事。

          暂时放过调皮捣蛋的孩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先告诉孩子他犯下的错,然后等你和孩子心情都平静下来再花些时间促膝长谈。最适合跟孩子谈心的时间一般是睡前。如果说白天总有一堆繁忙的事情等着你,那么睡前应该是人们最放松的时刻,什么事都可以等着第二天再干,一天的繁忙疲惫也暂告一段落。教育孩子不一定是要孩子乖乖站在你面前一声不吭,也可以是孩子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而你搬一把椅子坐在孩子床前。这时候你可以说:“孩子,睡前妈妈(或爸爸)想跟你谈谈。一整天都没机会见到你,也只有晚上才有机会好好和你说上几句话。”如果孩子仍在为先前的不快生气,冷冷地回答“你出去,我要睡了”,你可以关上灯,耐心地把想说的话说完。如果你的态度既温柔又有耐心,孩子是会感觉到的,你所散发出来的气场自然会将孩子的心情向好的方面引导。

      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平和而又耐心,从不冲孩子大喊大骂,那么孩子也更容易有个好脾气。反之,如果父母时不时互相吵架或是说话时声音提高八分贝,那么孩子生气时也会大吵大嚷。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很多时候他们身上的缺点只是父母的缺点被放大了。

        家长批评犯错的孩子时经常可以听到说“我可没这么教你”,“这些都是你从哪学来的”一类的话。我想指出的是作为家长,你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都落入了孩子眼中,孩子从出生起就有着惊人的模仿能力,所以你的很多习惯会潜移默化地被孩子学会,这其中就包括了你待人处事的态度。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被其他孩子带坏,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是跟他自己的个性息息相关的。物以类聚,每个人所携带的能量不同,吸引的人也就不同。简单来讲,你如果把孩子往好的方向指引,孩子自然会交到值得一交的朋友。教育孩子首先要让他学会辨别是非,譬如不能欺负同学,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等等。这些绝对不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心里有数,而剩下事家长要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旅行摄影杨小蟹:感觉文章还可以精简一些,还有排版啦,大段文字看着有点不舒服:joy:眼花缭乱,容易让读者眼睛疲劳,然后没有阅读欲望。个人观点
        欣欣_向荣:@杨小蟹 好的谢谢啦!在手机上排版比较困难,没想到这些,下次注意
      • 木子广月生:小姐姐在这方面感触很深哦😊
      • 小甜甜Sally:很有道理,思想上很独立了,可爱!
        欣欣_向荣:@小甜甜Sally 谢谢:heart:
      • 失重的蜂鸟:道理不错,可是感觉略长,如果更简洁一点可能效果更好!
        失重的蜂鸟:@夕芸 哈哈,其实我也不专业,但是我觉得如果自己写写的话倒不重要,自个儿高兴就行,如果考虑读者的话,可以写完自己读一读,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检查下就好了
        欣欣_向荣:@失重的蜂鸟 好的,谢谢!想到什么就都写了出来,都是亲身经历嘛。有什么修改建议请告诉我啊!

      本文标题:中西差异究竟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ubuftx.html